长三角经济圈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结构分析
目录 | 第1-6页 |
图目录 | 第6-7页 |
表目录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设计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 第14页 |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图 | 第14-17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17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 | 第18-19页 |
·对外贸易静态利益的获得 | 第18-19页 |
·对外贸易动态利益的获得 | 第19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9-22页 |
·国内外关于对外贸易结构的研究 | 第19-21页 |
·关于我国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的研究 | 第21-22页 |
·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长三角经济圈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第24-42页 |
·长三角经济圈对外贸易总体规模及现状概况 | 第24-27页 |
·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界定 | 第24页 |
·长三角经济圈对外贸易基本情况 | 第24-27页 |
·长三角经济圈16市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 第27-40页 |
·上海城市群 | 第27-31页 |
·南京城市群 | 第31-35页 |
·杭甬城市群 | 第35-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长三角经济圈对外贸易结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 第42-64页 |
·概念界定及研究方法 | 第42-44页 |
·对外贸易结构的概念界定 | 第42页 |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第42-43页 |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第43-44页 |
·长三角经济圈16市对外贸易空间分异 | 第44-53页 |
·空间自相关检验 | 第44-46页 |
·基于GWR的外贸实力与结构分异 | 第46-48页 |
·外贸型产业同构与互补分析 | 第48-53页 |
·长三角经济圈对外贸易结构演变及其优化分析 | 第53-64页 |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 第53-57页 |
·对外贸易方式结构 | 第57-58页 |
·对外贸易主体结构 | 第58-60页 |
·对外贸易区域结构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4页 |
第五章 长三角经济圈外贸出口优势空间分布 | 第64-72页 |
·长三角经济圈具备出口优势的产品分析 | 第64页 |
·沪宁高铁沿线外贸型制造业发展优势分析 | 第64-72页 |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第64-66页 |
·计算结果 | 第66-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9-72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 | 第72-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2-74页 |
·主要对策与建议 | 第74-78页 |
·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区域联合 | 第74页 |
·在数量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分工 | 第74页 |
·立足区域发展现状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 | 第74页 |
·以创新为核心促进杭甬地区对外贸易发展 | 第74-75页 |
·优化贸易主体结构,拓展外贸产业领域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