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图表目录 | 第9-10页 |
1 导论 | 第10-23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3-16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篇章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篇章框架结构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2 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理论阐释 | 第23-40页 |
·公共基础设施界说 | 第23-25页 |
·内涵的界定 | 第23-24页 |
·基本特征的分析 | 第24-25页 |
·基于不同属性的基础设施分类 | 第25-29页 |
·按基础设施使用功能分类 | 第25-27页 |
·按产品与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分类 | 第27-28页 |
·按项目的可经营性特征分类 | 第28-29页 |
·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相关理论及其局限性分析 | 第29-33页 |
·基于公共财政理论及其局限性 | 第29-30页 |
·基于公共选择学说及其局限性 | 第30-31页 |
·基于项目可经营性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其局限性 | 第31-33页 |
·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源与局限性 | 第33-40页 |
·按资金来源划分的三种主要融资模式 | 第33-35页 |
·财政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及其弊端分析 | 第35-37页 |
·政府融资的理论与对基础设施提供方式的一般认知 | 第37-40页 |
3 我国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演进历程与取向引申 | 第40-51页 |
·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模式演变的历史进程 | 第40-45页 |
·“财政包揽型”的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模式(1949年—1978年) | 第40-41页 |
·引入举债机制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1979年—1992年) | 第41-42页 |
·融资渠道及手段多样化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1993—2002年) | 第42-43页 |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2003年至今) | 第43-45页 |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 第45-51页 |
·基本经验总结 | 第45-46页 |
·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的基本取向 | 第46-48页 |
·新型融资模式在我国的探索与实践 | 第48-51页 |
4 样本国家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 第51-66页 |
·英、美基础设施投资模式的演变进程 | 第51-54页 |
·福利国家思潮引致的公共基础设施国有化改造 | 第51-52页 |
·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基础设施私有化浪潮 | 第52-53页 |
·以公私合作为特征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 | 第53-54页 |
·美、法、加等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主要特点与经验 | 第54-59页 |
·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与制度环境 | 第54-55页 |
·法国:规划先行与特许经营的广泛应用 | 第55-56页 |
·加拿大:区域性融资机构的运作与完善的规制 | 第56-58页 |
·样本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私有化的效率问题 | 第58-59页 |
·非传统融资模式的实例及比较分析 | 第59-66页 |
·BOT融资及其范例 | 第59-61页 |
·PPP、PFI融资及其范例 | 第61-63页 |
·ABS融资及其范例 | 第63-66页 |
5 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 第66-96页 |
·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压力与体制困境 | 第66-69页 |
·现实压力:不断扩张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需求 | 第66-67页 |
·体制困境:逐级收窄的财政融资渠道 | 第67-69页 |
·我国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69-79页 |
·投资管理:由企业法人制到项目法人制所带来的困惑 | 第69-74页 |
·融资困境:愈演愈烈的城投乱像与土地财政 | 第74-79页 |
·改进财政投资管理方式的对策探讨 | 第79-87页 |
·财政投资预算软约束的成因分析 | 第79-81页 |
·推进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代建制的构想 | 第81-84页 |
·三类典型代建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84-87页 |
·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冲动的对策思考 | 第87-96页 |
·地方政府融资乱象的体制成因: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 | 第87-92页 |
·基础设施投融资视角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完善 | 第92-93页 |
·健全考核机制与发债机制遏制地方政府融资冲动 | 第93-96页 |
6 政府与民间合作: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自然逻辑与选择 | 第96-121页 |
·基于公私合作理念下的基础设施民营化 | 第96-103页 |
·基础设施民营化的基础与条件 | 第96-99页 |
·公共基础设施民营化的目标与动力 | 第99-101页 |
·政府与民间合作关系中政府角色的转换 | 第101-103页 |
·特许经营制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政府与民间合作的纽带 | 第103-121页 |
·特许经营制度的内涵的延伸 | 第103-106页 |
·特许经营协议与投资风险分担 | 第106-109页 |
·特许经营项目投资收益率的测算 | 第109-113页 |
·特许经营模式下竞争机制的引入 | 第113-117页 |
·特许经营模式利弊关系的客观剖析 | 第117-121页 |
7 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框架体系的构建 | 第121-134页 |
·特许经营制度设计的基本目标与难点问题 | 第121-125页 |
·特许经营制度设计的目标 | 第121-123页 |
·现阶段推进特许经营制度应解决的难点问题 | 第123-125页 |
·特许经营制度的框架设计 | 第125-134页 |
·特许经营框架体系的构成要素 | 第125-128页 |
·特许经营框架体系利益攸关方的再定位 | 第128-131页 |
·建立和完善特许经营框架体系的政策着力点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后记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