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平衡—陆贽治国理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绪论 | 第14-2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4-17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三、创新点和内容框架 | 第21-24页 |
第一章 大一统体制下的集权与分权 | 第24-41页 |
第一节 中西古代国家观念的比较 | 第24-32页 |
一、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 第24-28页 |
二、古代西方国家观念的演变 | 第28-32页 |
第二节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第32-37页 |
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的形成与意义 | 第32-34页 |
二、秦朝建立郡县制一统天下的意义 | 第34-37页 |
第三节 关于汉承秦制的若干讨论 | 第37-41页 |
一、西汉初期的三大论争 | 第37-38页 |
二、董仲舒为大一统所做的工作 | 第38-39页 |
三、汉武帝为大一统所做的工作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唐代节度使体制与藩镇格局 | 第41-72页 |
第一节 节度使制度的演变和权力的下移 | 第41-52页 |
一、唐三级行政体制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二、唐节度使之名与节度使之官辨析 | 第43-45页 |
三、节度使之权的分析 | 第45-52页 |
第二节 藩镇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 第52-66页 |
一、藩镇格局的形成分析 | 第53-57页 |
二、藩镇格局的影响分析 | 第57-66页 |
第三节 陆贽对安史之乱原因的分析 | 第66-72页 |
一、安禄山造反集团“权重难制” | 第66-68页 |
二、以唐玄宗为首中央政府群体腐败 | 第68-72页 |
第三章 陆贽的“政道”分析 | 第72-93页 |
第一节 国家观:明分夷夏、强干弱枝 | 第72-81页 |
一、明分夷夏 | 第72-78页 |
二、强干弱枝 | 第78-81页 |
第二节 君臣观:上下相交则泰、上下相隔则否 | 第81-87页 |
一、陆贽之前的君臣观及其实践 | 第82-84页 |
二、陆贽君臣观的哲学基础和核心思想 | 第84-87页 |
第三节 “权”之新解:破反道之说,陈轻重之义 | 第87-93页 |
一、“权”本义的理论分析 | 第88-89页 |
二、“权”本义的实践分析 | 第89-93页 |
第四章 重建统一的政治格局 | 第93-119页 |
第一节 “五王分立”与平叛策略 | 第93-102页 |
一、五王之乱的背景分析 | 第94-96页 |
二、“五王之乱”的平叛策略 | 第96-102页 |
第二节 “朱泚僭立”与平叛策略 | 第102-112页 |
一、“朱泚僭立”分析 | 第103-107页 |
二、“朱泚僭立”的平叛策略 | 第107-112页 |
第三节 “二李始末”与平叛策略 | 第112-119页 |
一、“二李事件”分析 | 第112-115页 |
二、“威与惠并重”的平叛策略 | 第115-119页 |
第五章 “君臣道合”:理想的君臣观 | 第119-138页 |
第一节 “通上下之情”朝集制的兴衰 | 第119-124页 |
一、朝集制的确立与发展 | 第119-122页 |
二、朝集制的恢复与废除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九弊之论与君臣协商 | 第124-129页 |
一、九弊之论 | 第124-127页 |
二、君臣协商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政事堂制度与规范皇帝秘书机构 | 第129-138页 |
一、唐政事堂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 第130-131页 |
二、唐政事堂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131-134页 |
三、陆贽为维护政事堂制度所做的工作 | 第134-138页 |
第六章 加强中央财权的理财观 | 第138-155页 |
第一节 完善两税法与加强中央财权 | 第138-144页 |
一、两税法出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138-140页 |
二、陆贽关于两税法弊端的分析 | 第140-142页 |
三、陆贽关于完善两税法的建议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抑制土地兼并与加强政府财权 | 第144-147页 |
一、陆贽论土地兼并的危害 | 第144-146页 |
二、陆贽论土地兼并的解决方案 | 第146-147页 |
第三节 反对“天子私库”与加强中央财权 | 第147-155页 |
一、唐德宗“天子私库”的渊源与现状 | 第148-150页 |
二、“天子私库”的弊端分析 | 第150-152页 |
三、“天子私库”的解决方案 | 第152-155页 |
第七章 加强中央人事权的吏治观 | 第155-173页 |
第一节 唐前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加强中央人事权 | 第155-162页 |
一、唐朝科举制度的确立 | 第155-160页 |
二、陆贽“通榜取士” | 第160-162页 |
第二节 “求才贵广、考课贵精”加强官员选拔与监管 | 第162-167页 |
一、“求才贵广”加强中央对人才的掌控 | 第162-164页 |
二、“考课贵精”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管 | 第164-167页 |
第三节 “台省长官举荐属吏”实现官吏分层选拔 | 第167-173页 |
一、唐朝之前的分层选拔 | 第167-169页 |
二、唐朝的分层选拔 | 第169-171页 |
三、加强对分层选拔的有效监管 | 第171-173页 |
结语 | 第173-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6页 |
致谢 | 第186-188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