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淮南子》人性思想探源 | 第11-20页 |
一、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 第11-16页 |
1、孔子的人性思想 | 第12-13页 |
2、孟子的人性思想 | 第13-14页 |
3、荀子的人性思想 | 第14-16页 |
二、先秦道家的人性论 | 第16-20页 |
1、老子的人性思想 | 第16-17页 |
2、庄子的人性思想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淮南子》人性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35页 |
一、《淮南子》的本体论 | 第20-24页 |
二、人性虚静 | 第24-26页 |
三、人性善 | 第26-29页 |
四、人性与人心 | 第29-32页 |
五、人性平等而人有三等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淮南子》的人性修养 | 第35-47页 |
一、“返性”与节欲 | 第35-40页 |
1、“反性” | 第35-38页 |
2、节欲 | 第38-40页 |
二、自我修养与圣人教化 | 第40-43页 |
1、自我修养 | 第40-41页 |
2、圣人教化 | 第41-43页 |
三、《淮南子》的理想人格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