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D-InSAR 技术监测地震地表形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MAI 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 第2章 D-InSAR 技术获取地震视线方向形变量 | 第19-38页 |
| ·二轨法 D-InSAR 监测地表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9-21页 |
| ·二轨法 D-InSAR 数据处理流程 | 第21-34页 |
| ·图像配准 | 第22-24页 |
| ·去除平地效应和高程相位 | 第24-27页 |
| ·干涉图滤波 | 第27-28页 |
| ·相位解缠 | 第28-34页 |
| ·二轨法 D-InSAR 技术计算巴姆地区视线方向形变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MAI 技术监测地震方位向方向形变量 | 第38-46页 |
| ·MAI 技术原理 | 第38-40页 |
| ·MAI 数据处理流程 | 第40-42页 |
| ·MAI 技术精度分析 | 第42-43页 |
| ·基于 MAI 技术解算巴姆地区升降轨方位向方向形变量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Okada 弹性半空间空间位错模型 | 第46-57页 |
| ·Okada 弹性半空间空间位错模型理论概述 | 第46-54页 |
| ·Okada 点源模型 | 第47-51页 |
| ·Okada 有限面源模型 | 第51-54页 |
| ·基于 Okada 弹性半空间空间位错模型计算巴姆地震三位形变场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结合 D-InSAR 数据与 MAI 数据建立巴姆地区三维形变场 | 第57-68页 |
| ·等权计算巴姆地区三维形变场 | 第57-59页 |
| ·不等权计算巴姆地区三维形变场 | 第59-60页 |
| ·采用抗差最小二乘法加权 | 第59-60页 |
| ·形变图方差定权法 | 第60页 |
| ·三维形变场与 Okada 弹性半空间空间位错模型的比较 | 第60-66页 |
| ·精度评价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