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法律规定 | 第11-18页 |
|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其个人信息等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 第11-12页 |
| (二)个人信息 | 第12页 |
| (三)隐私权还是名誉权? | 第12-13页 |
| (四)公检法机关 | 第13-14页 |
| 二、保护犯罪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法律规定 | 第14-18页 |
| (一)国内现行法律法规 | 第14-16页 |
| (二)国际公约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案例分析:公检法机关在新闻报道中的消息源角色 | 第18-27页 |
| 一、公检法成为媒体消息源的几种形式 | 第18-25页 |
| (一)公安机关公开通报——以哈医大杀医案、李某某强奸案为例 | 第18-21页 |
| (二)通缉令和户籍资料 | 第21-23页 |
| (三)法院审判及判决书 | 第23-25页 |
| 二、对比案例:印度黑公交案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公检法机关成违法消息传播源的原因 | 第27-34页 |
|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不衔接 | 第27-30页 |
| (一)2012 年刑诉法修订前:相关法律存在矛盾之处 | 第27-28页 |
| (二)2013 年新刑诉法生效后:问题仍难完全解决 | 第28-30页 |
| 二、公检法机关:管理不严格、监督缺位 | 第30页 |
| 三、新闻媒体:采访不守底线,法治意识缺乏 | 第30-32页 |
| 四、犯罪未成年人:更加弱势,难获救济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公检法机关披露犯罪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引发的问题 | 第34-40页 |
| 一、直接后果 | 第34-37页 |
| (一)法律成一纸空文 | 第34页 |
| (二)权威信息源推动新闻大战 | 第34-35页 |
| (三)社会舆论对违法披露信息行为的纵容 | 第35-37页 |
| 二、延伸问题 | 第37-40页 |
|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之争 | 第37-38页 |
| (二)公检法作为信息源是否可以作为媒体侵权抗辩理由?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各国(地区)经验及建议 | 第40-47页 |
| 一、各国(地区)经验 | 第40-43页 |
| (一)美国 | 第40-41页 |
| (二)英国 | 第41-42页 |
| (三)德国 | 第42页 |
| (四)我国台湾地区 | 第42-43页 |
| 二、相关建议 | 第43-47页 |
| (一)解决相关法律的衔接问题 | 第43页 |
| (二)公检法机关承担起“第一把关人”的角色 | 第43-45页 |
| (三)媒体的新闻报道规范 | 第45页 |
| (四)确立对相关问题的监督主体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