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26页 | 
|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以往研究述评 | 第17页 | 
| ·核心概念 | 第17-20页 | 
| ·群体性事件 | 第17-19页 | 
| ·理性 | 第19-20页 | 
| ·理论视角 | 第20-24页 | 
| ·理性选择理论的起源和基础 | 第20-21页 | 
|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 第21-24页 | 
| ·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 第2章 K村村情概况及K村事件矛盾解析 | 第26-36页 | 
| ·K村的基本情况 | 第26页 | 
| ·K村事件的演进过程与逻辑 | 第26-30页 | 
| ·村民与当地政府的第一次冲突 | 第27页 | 
| ·二次上访及集体行动的升级 | 第27-28页 | 
| ·省政府介入处理与事态缓和 | 第28-29页 | 
| ·村委会的重新选举 | 第29-30页 | 
| ·冲突:K村村民与政府的对抗 | 第30-36页 | 
| ·土地:农民切身利益之根本 | 第30-32页 | 
| ·民主权利:新时期农民的切实关注 | 第32-34页 | 
| ·政府的不恰当应对:直接激化矛盾的导火索 | 第34-35页 | 
| ·抗争意识:抗争政治的催化剂 | 第35-36页 | 
| 第3章 理性的维权:K村村民维权策略的逻辑分析 | 第36-42页 | 
| ·维权方式的选择与变化 | 第36-39页 | 
| ·行动者温和的早期抗争 | 第36-37页 | 
| ·法人组织的形成 | 第37-38页 | 
| ·对峙与暴力的形成 | 第38-39页 | 
| ·理性选择:寻求自身利益与政府控制间的平衡点 | 第39-42页 | 
| ·依法自律:不突破政府管理的底线 | 第39页 | 
| ·接触妥协:寻求与政府合作的契机 | 第39-40页 | 
| ·开始合作:表示善意赢得空间 | 第40-42页 | 
| 第4章 理性的治理逻辑: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选择 | 第42-54页 | 
| ·K村村委会及D镇、B市基层政府处理K村事件行动及效果的逻辑分析 | 第42-46页 | 
| ·行动动机 | 第42-45页 | 
| ·行动可能 | 第45-46页 | 
| ·G省政府应对K村事件行动及效果的逻辑分析 | 第46-48页 | 
| ·行动比较 | 第46-47页 | 
| ·行动效果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 ·政府治理策略探讨 | 第48-54页 | 
| ·治理理念的改变:构建善治体制 | 第49-51页 | 
| ·治理方式的转变:整合社会资源 | 第51-52页 | 
| ·应对事件观念的转变:健全预防和处置机制 | 第52-5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