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引言 | 第14页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 第14-16页 |
·Reteplase | 第16-23页 |
·Reteplase结构与性质 | 第16-18页 |
·Reteplase药理研究 | 第18-19页 |
·Reteplase在E. coli的表达 | 第19-22页 |
·E. coli表达Reteplase包涵体的形成原因 | 第20页 |
·Reteplase包涵体的体外重折叠复性 | 第20-22页 |
·Reteplase在真核生物中的表达 | 第22-23页 |
·大肠杆菌折叠酶DsbA/DsbC介导蛋白折叠过程 | 第23-29页 |
·蛋白质折叠理论 | 第23-25页 |
·二硫键氧化还原酶Dsb家族蛋白 | 第25-29页 |
·DsbA的结构和性质 | 第25-27页 |
·DsbC的结构和性质 | 第27-29页 |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重组reteplase与DsbA/DsbC共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2-50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3-35页 |
·试剂 | 第33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33-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3页 |
·E. coli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5页 |
·Reteplase表达载体构建 | 第35-39页 |
·DsbA/DsbC表达载体构建 | 第39-41页 |
·重组质粒鉴定 | 第41-42页 |
·共表达载体构建 | 第42页 |
·菌种筛选 | 第42页 |
·菌种保存 | 第42-43页 |
·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DNA电泳 | 第43页 |
·SDS-PAGE蛋白电泳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载体构建 | 第44页 |
·重组质粒鉴定 | 第44-46页 |
·共表达体系构建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三章 重组reteplase的可溶表达与纯化 | 第50-62页 |
·引言 | 第50-51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材料 | 第51页 |
·菌株 | 第51页 |
·缓冲液配制 | 第51页 |
·实验仪器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Reteplase表达及培养条件优化 | 第52页 |
·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reteplase | 第52页 |
·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细胞生长测定 | 第52-53页 |
·目标蛋白表达量测定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0页 |
·重组E.coli生长曲线 | 第53-55页 |
·诱导方式对reteplase可溶表达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培养温度对reteplase可溶表达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诱导剂IPTG对reteplase可溶表达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诱导剂L-阿拉伯糖对reteplase可溶表达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reteplase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重组reteplase的结构表征与折叠途径 | 第62-72页 |
·引言 | 第62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62-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实验仪器 | 第62-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reteplase含量 | 第63页 |
·Reteplase结构表征 | 第63-64页 |
·Reteplase活性分析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7页 |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reteplase的含量 | 第64-65页 |
·Reteplase的荧光光谱 | 第65-66页 |
·可溶reteplae的溶血栓活性 | 第66-67页 |
·重组reteplase的二硫键形成和折叠途径探讨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建议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