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次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特高压单相接地故障过电压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特高压GIS系统VFTO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特高压交流单相接地故障过电压计算方法 | 第16-27页 |
| ·模型的搭建 | 第16-17页 |
| ·线路和杆塔参数 | 第16-17页 |
| ·避雷器参数 | 第17页 |
| ·单相接地故障过电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7-20页 |
| ·接地故障因素影响分析 | 第17-18页 |
| ·输送功率影响分析 | 第18页 |
| ·杆塔参数影响分析 | 第18-19页 |
| ·高抗补偿影响分析 | 第19-20页 |
| ·过电压极大时的电源阻抗分析 | 第20-23页 |
| ·电源阻抗范围的界定 | 第20页 |
| ·过电压极大值的电源阻抗寻找 | 第20-23页 |
| ·求取单相接地故障过电压最大值的方法总结 | 第23-24页 |
| ·本章提出的计算方法与常规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 ·结论 | 第25-27页 |
| 第3章 特高压交流长线路单相接地故障过电压限制研究 | 第27-42页 |
| ·单相接地故障过电压限制方法研究 | 第27-32页 |
| ·使用MOA限制 | 第27-29页 |
| ·使用高抗限制 | 第29-31页 |
| ·使用高抗和MOA共同限制 | 第31页 |
| ·限制方法小结 | 第31-32页 |
| ·单回线路与双回线路单相接地过电压比较 | 第32页 |
| ·单相接地故障过电压限制方法的应用 | 第32-40页 |
| ·分三段长线路的限制研究 | 第33-35页 |
| ·分四段长线路的限制研究 | 第35-37页 |
| ·分五段长线路的限制研究 | 第37-38页 |
| ·线路中间具有落点的情形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第4章 架空线对入侵特高压主变VFTO波前陡度的限制 | 第42-58页 |
| ·特高压系统对VFTO的限制水平 | 第42-43页 |
| ·GIS主绝缘和主变主绝缘对VFTO的限制水平 | 第42页 |
| ·主变纵绝缘对VFTO的限制水平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页 |
| ·特高压GIS变电站和发电厂主接线比较 | 第43-48页 |
| ·发电机出口不带GCB的特高压发电厂与特高压GIS变电站主接线图比较 | 第44-45页 |
| ·发电机出口带GCB的特高压发电厂与发电机出口不带GCB的特高压发电厂的主接线图比较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架空线长度对VFTO波前陡度影响的实验探究 | 第48-50页 |
| ·实验平台 | 第48-49页 |
| ·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 ·架空线长度对VFTO波前陡度影响的仿真探究 | 第50-56页 |
| ·简化的仿真模型 | 第50-51页 |
| ·VFTO波前陡度与架空线长度的定量关系探究 | 第51-54页 |
| ·对一般特高压发电厂的讨论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第5章 1000kV GIS变电站和发电厂中VFTO特性的比较 | 第58-71页 |
| ·特高压发电厂和GIS变电站中典型隔离开关操作方式下的开关操作顺序 | 第58-60页 |
| ·特高压发电厂和GIS变电站中VFTO特性比较 | 第60-64页 |
| ·对GIS本体主绝缘和主变主绝缘的影响对比 | 第61-62页 |
| ·对主变纵绝缘的影响对比 | 第62-64页 |
| ·特高压GIS变电站和发电厂中VFTO特性的比较总结 | 第64页 |
| ·特高压GIS变电站和发电厂中对VFTO的防护措施 | 第64-68页 |
| ·GIS主绝缘的防护措施 | 第64-65页 |
| ·主变纵绝缘的防护措施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1页 |
| 第6章 总结 | 第71-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作者简历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