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 | 第11-12页 |
·海洋石油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 | 第12-13页 |
·海洋石油污染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 第13-15页 |
·国内外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研究热点 | 第15-17页 |
·石油的微生物降解机理 | 第17-20页 |
·影响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关键因素 | 第20-21页 |
·分子生物学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石油降解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23-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4-25页 |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石油降解菌的富集 | 第25页 |
·石油降解菌的分离纯化 | 第25-26页 |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 | 第26-2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降解菌株的富集分离 | 第27页 |
·降解菌株的筛选 | 第27-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高效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系统分类学鉴定 | 第30-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4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31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31-33页 |
·培养基、溶液及缓冲液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7页 |
·测序方法 | 第34-35页 |
·形态观察 | 第35-36页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石油降解菌株的16S rDNA测序结果与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37-40页 |
·石油降解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共代谢对石油降解影响的研究 | 第43-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43页 |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复合菌群的构建 | 第43-44页 |
·共基质对石油降解的影响 | 第4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复合菌群对石油降解的影响结果 | 第44-46页 |
·共基质对石油降解的影响结果 | 第46-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应用研究 | 第54-65页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污染体系的配制 | 第55页 |
·体系内残油含量的实时监控 | 第55页 |
·体系内生物量的实时监控 | 第55-57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生物修复进程的直观描述 | 第57-58页 |
·残油含量测定结果 | 第58-60页 |
·定量PCR | 第60-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菌株序列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