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不同保绿类型玉米叶片光合特性与蛋白质组差异及氮素调控

符号说明第1-10页
中文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1 前言第17-30页
   ·目的意义第17-1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30页
     ·叶片衰老的内涵第18页
     ·叶片衰老的表现及衡量标准第18页
     ·叶片保绿性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8-19页
     ·叶片衰老的生理学研究第19-21页
     ·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第21-23页
     ·叶片蛋白质的研究第23页
     ·衰老蛋白质组学研究第23-25页
     ·玉米蛋白质组学研究第25-26页
     ·氮素对玉米叶片保绿性的调控第26-3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0-35页
   ·试验设计第30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0-35页
     ·叶绿素含量第30页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第30页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与 820 nm 光吸收曲线第30-31页
     ·JIP-test 分析第31页
     ·荧光成像第31页
     ·羧化系统关键酶系第31页
     ·可溶性蛋白质提取第31页
     ·蛋白质裂解第31-32页
     ·蛋白双向第一向等电聚焦(IEF)第32页
     ·IPG 胶条的平衡第32页
     ·蛋白双向第二向电泳(SDS-Page)第32-33页
     ·考马斯亮蓝染色第33页
     ·蛋白凝胶成像与分析第33页
     ·质谱分析差异蛋白点与数据库检索第33-34页
     ·差异蛋白组数据的模式识别第34页
     ·差异蛋白组数据的聚类分析第34页
     ·其他生理指标分析第34-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118页
   ·不同保绿类型玉米产量差异及氮素影响第35-36页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第35页
     ·氮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35-36页
   ·不同保绿类型玉米花后叶片光合性能差异及氮素影响第36-46页
     ·叶绿素含量第36-37页
     ·气体交换参数第37页
     ·荧光成像差异第37-39页
     ·光系统 II(PSII)性能第39-40页
     ·光系统 I(PSI)性能第40-43页
     ·光反应系统性能第43-45页
     ·羧化系统性能第45页
     ·光羧协调性能第45-46页
   ·不同保绿类型玉米花后叶片差异蛋白质组及氮素影响第46-78页
     ·不同保绿类型玉米花后叶片总差异蛋白质组第46-54页
     ·不同衰老时期叶片差异蛋白质组第54-64页
     ·氮素对花后叶片总差异蛋白质组的影响第64-70页
     ·不同衰老时期叶片差异蛋白质组第70-78页
   ·不同保绿类型玉米花后叶片光合差异蛋白质组及氮素影响第78-99页
     ·花后叶片总光合差异蛋白质组第78页
     ·不同衰老阶段叶片光合差异蛋白质组第78-91页
     ·氮素对花后叶片总光合差异蛋白质组的影响第91页
     ·氮素对叶片不同衰老阶段光合相关差异蛋白质组的影响第91-99页
   ·不同保绿类型玉米叶片花后碳代谢蛋白质组及氮素影响第99-118页
     ·不同保绿型玉米花后衰老过程中叶片总碳代谢蛋白质组第99页
     ·不同保绿型玉米花后衰老过程中叶片碳代谢蛋白质组第99-110页
     ·氮素对玉米花后衰老过程中叶片碳代谢相关总蛋白质组的影响第110页
     ·氮素对玉米花后不同衰老阶段叶片碳代谢相关蛋白质组的影响第110-118页
4 讨论第118-128页
   ·不同保绿型玉米花后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差异及氮素影响第118-121页
     ·不同保绿型玉米花后叶片光合特性差异第118-119页
     ·氮素对不同保绿型玉米花后叶片光合特性差异的影响第119-121页
   ·不同保绿型玉米花后叶片差异蛋白质组变化及氮素影响第121-124页
     ·不同保绿型玉米花后叶片差异蛋白质组变化第121-123页
     ·氮素对玉米花后叶片差异蛋白质组变化的影响第123-124页
   ·花后叶片光/羧及碳代谢相关蛋白质组变化差异及氮素影响第124-128页
     ·不同保绿型玉米花后叶片光/羧相关蛋白质组变化差异第124-125页
     ·氮素对玉米花后叶片光/羧相关蛋白质组变化的影响第125-126页
     ·不同保绿型玉米花后叶片碳代谢相关蛋白质组变化差异及氮素影响第126-128页
5 结论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41页
致谢第141-14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滞绿突变体tasg1抗旱生理特性及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耕作方式和氮肥运筹对旱地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