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生态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西安生态城市发展现状及建设目标 | 第16-26页 |
·西安生态城市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经济发展现状 | 第16页 |
·社会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制约因素的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18-24页 |
·生态承载力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生态承载力分析 | 第20-24页 |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 第24-25页 |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 | 第24-25页 |
·建设的总目标及阶段目标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系统分析 | 第26-35页 |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系统的界定 | 第26页 |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系统总体结构及要素分析 | 第26-29页 |
·建设系统总体结构组成 | 第26-27页 |
·建设系统的要素 | 第27-29页 |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系统要素关联性分析 | 第29-32页 |
·要素关联性分析理论基础 | 第29-30页 |
·要素的数据来源及单整检验 | 第30-31页 |
·要素的协整检验 | 第31-32页 |
·要素的因果关系检验 | 第32页 |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系统整体性和综合性 | 第33页 |
·系统相关性和交叉性 | 第33页 |
·系统开放性和动态性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路径仿真与选择 | 第35-59页 |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 SD 模型的构建 | 第35-51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步骤及目的 | 第35-36页 |
·系统研究的边界及变量的确定 | 第36-39页 |
·系统的因果关系图 | 第39-42页 |
·模型的总流图及主要方程 | 第42-46页 |
·相关参数说明 | 第46-50页 |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50-51页 |
·建设路径的设计及仿真 | 第51-57页 |
·路径的设计 | 第51-52页 |
·调控参数的确定 | 第52页 |
·主要变量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子系统仿真结果 | 第54-57页 |
·基于仿真结果的路径筛选 | 第57-58页 |
·四条路径优劣势的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路径选择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西安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测度 | 第59-71页 |
·西安生态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 第59-61页 |
·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59-60页 |
·西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0页 |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60-61页 |
·西安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测度可拓学模型建立 | 第61-63页 |
·经典域的确定 | 第61页 |
·节域的确定 | 第61页 |
·待评物元的确定 | 第61-62页 |
·待评城市生态安全关于各等级的关联度的计算 | 第62页 |
·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62页 |
·综合关联度的计算 | 第62-63页 |
·等级评定标准的确定 | 第63页 |
·不同路径下西安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测度 | 第63-70页 |
·传统发展型路径下西安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测度 | 第63-65页 |
·经济高效型路径下西安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测度 | 第65-67页 |
·资源环保型路径下西安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测度 | 第67-68页 |
·经济-环保协调型路径下西安生态城市发展水平测度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71-76页 |
·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方面的对策 | 第71-72页 |
·发展生态产业 | 第71-72页 |
·发展低碳经济 | 第72页 |
·生态城市建设资源环境方面的对策 | 第72-74页 |
·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 | 第72-73页 |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 | 第73页 |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 第73页 |
·城市绿化建设 | 第73-74页 |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性对策 | 第74-75页 |
·政策制度保障 | 第74页 |
·管理机制保障 | 第74页 |
·资金保障 | 第74页 |
·技术保障 | 第74-75页 |
·公众参与保障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6页 |
·展望 | 第76-78页 |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