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2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1-26页 |
·超新星的分类 | 第21-24页 |
·论文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Ia型超新星 | 第26-45页 |
·观测特性 | 第26-32页 |
·光变曲线 | 第26-27页 |
·特殊Ia型超新星 | 第27-30页 |
·光谱 | 第30-32页 |
·前身星模型 | 第32-38页 |
·单简并模型 | 第32-35页 |
·双简并模型 | 第35-38页 |
·爆炸模型 | 第38-45页 |
·钱德拉塞卡模型 | 第38-43页 |
·超钱德拉塞卡模型 | 第43-44页 |
·亚钱德拉塞卡模型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程序介绍 | 第45-53页 |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程序简介 | 第45-48页 |
·初始模型 | 第48-53页 |
第四章 Ia型超新星爆炸对其主序伴星的冲击 | 第53-75页 |
·概述 | 第53-54页 |
·计算方法和初始伴星模型 | 第54-55页 |
·分辨率测试 | 第55-58页 |
·SPH数值模拟结果 | 第58-62页 |
·超新星抛射物和伴星的密度分布 | 第58-60页 |
·剥离质量和冲击速度 | 第60-62页 |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2-74页 |
·超新星加热的影响 | 第62-63页 |
·与早期工作的比较 | 第63-68页 |
·被剥离的伴星物质的速度分布 | 第68-72页 |
·对剥离氢的探测 | 第72-73页 |
·残留伴星 | 第73-74页 |
·本章工作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Ia型超新星残留伴星的旋转速度研究 | 第75-95页 |
·概述 | 第75-76页 |
·初始模型 | 第76-79页 |
·伴星旋转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 第79-81页 |
·SN爆炸后伴星自转的研究 | 第81-87页 |
·伴星整体自转的时间演化 | 第81-86页 |
·伴星自转的径向分布轮廓 | 第86-87页 |
·理论模拟和观测的比较 | 第87-93页 |
·新平衡态建立后伴星的自转 | 第93-94页 |
·本章工作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Ia型超新星爆炸对其氦伴星的冲击 | 第95-119页 |
·概述 | 第95-96页 |
·初始伴星模型 | 第96-98页 |
·SPH数值模拟 | 第98-103页 |
·分辨率测试 | 第98-100页 |
·SN Ia抛射物和伴星物质的密度分布 | 第100-101页 |
·轨道间距对剥离质量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第103-118页 |
·超新星加热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剥离物质的空间分布 | 第104-109页 |
·束缚抛射物的初始速度分布 | 第109-110页 |
·轨道间距对SN抛射物在伴星积累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爆炸能量对SN抛射物在伴星积累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非稳定元素的衰变 | 第114-116页 |
·延迟爆轰波模型的讨论 | 第116-117页 |
·对残留伴星的探测 | 第117-118页 |
·本章工作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钱德拉塞卡白矮星纯爆燃波对其主序伴星的冲击 | 第119-126页 |
·概述 | 第119-120页 |
·初始模型和计算方法 | 第120-121页 |
·剥离质量和冲击速度 | 第121-124页 |
·残留伴星讨论 | 第124-125页 |
·本章工作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八章 SN Ia爆炸后残留伴星的后期演化 | 第126-1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6-127页 |
·研究现状 | 第127-130页 |
第九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53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53-154页 |
简历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