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 本文研究思路和理论方法 | 第1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重点难点和创新 | 第12-14页 |
1. 重点难点 | 第12-13页 |
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一、戒严体制与早期组党 | 第14-18页 |
(一) “二·二八”事件与第一次“戒严令”的颁布 | 第14-15页 |
·47年“二·二八”事件 | 第14-15页 |
·47年第一次“戒严令”的颁布与解除 | 第15页 |
(二) 国民党退台与戒严体制的确立 | 第15-16页 |
1. 陈诚主政台湾与戒严体制的确立 | 第15-16页 |
2. 《台湾省戒严令》的颁布 | 第16页 |
(三) 台湾本土力量的成长 | 第16-17页 |
1. 国民党局部开放地方政权,举行地方公职选举 | 第16-17页 |
2. 竞选和议会活动促使台湾本土政治力量的形成 | 第17页 |
(四) 《自由中国》筹组反对党的理论准备 | 第17-18页 |
1. 胡适标榜自由与反共成为《自由中国》的宗旨 | 第17-18页 |
2.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自由民主者呼吁放弃反攻大陆 | 第18页 |
二、早期“组党运动”从理论到实践 | 第18-25页 |
(一) 《自由中国》早期的“友党”主张 | 第18-20页 |
1. “中国自由党”受到国民党支持 | 第18-19页 |
2. 《自由中国》宣扬政党政治,鼓吹民主,反对专制 | 第19页 |
3. 雷震发表《反对党之自由及如何确保》 | 第19-20页 |
(二) 反对党主张的初步形成 | 第20-21页 |
1. 雷震联系中国青年党、中国民主社会党筹组反对党 | 第20页 |
2. 挑战蒋经国“救国团” | 第20-21页 |
3. “祝寿专号”特刊彻底惹怒蒋介石 | 第21页 |
(三) “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的酝酿与筹组 | 第21-23页 |
1. 雷震与台湾本土力量形成共同政治诉求 | 第21-22页 |
2. 从“坐而言”到“起而行” | 第22页 |
3. 《自由中国》为“组党运动”提供理论支持 | 第22-23页 |
(四) 雷震事件与组党失败 | 第23-25页 |
1. “中国民主党”反对蒋介石连任“总统”并发动民主运动 | 第23页 |
2. 雷震被捕,《公论报》被迫休刊,国民党政府加强政治控制 | 第23-24页 |
3. 《自由中国》事件后的舆论导向及美国反应 | 第24-25页 |
4. 雷震对台湾民主运动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 第25页 |
三、党外势力的崛起与“美丽岛事件” | 第25-33页 |
(一) 蒋经国主政与党外势力的崛起 | 第25-28页 |
1. 台湾当局遭遇“反攻”失败、联合国席位撤销与钓鱼岛事件冲击 | 第26-27页 |
2. 蒋经国1972年出掌“行政院”,实施政治改革 | 第27页 |
3. 台湾中产阶级的兴起激发了民间政治改革诉求 | 第27页 |
4. “吹台青”政策和“革新保台”政策加速党外势力的崛起 | 第27-28页 |
(二) 党外势力与党外杂志 | 第28-29页 |
1. 《大学》杂志针对“革新保台”观点反对国民党独裁 | 第28-29页 |
2. 《台湾政论》主张台湾本土力量通过选举与国民党抗衡 | 第29页 |
(三) 党外势力与选举 | 第29-30页 |
1. 首次推出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 | 第29-30页 |
2. “台湾党外人士助选团”,提出“共同政见” | 第30页 |
(四) “中坜事件”与“美丽岛事件” | 第30-33页 |
1. “美台断交”进一步激化台湾社会内部矛盾 | 第31页 |
2. “中坜事件”使党外激进运动者公开从事政治反对运动 | 第31-32页 |
3. “美丽岛事件”标志着国民党权威体制的转型 | 第32-33页 |
四、民主进步党成立与抗争 | 第33-39页 |
(一) 民主进步党成立的社会背景 | 第33-35页 |
1. “党外推荐团”推动台湾民主活动 | 第33-34页 |
2. “党外中央后援会”、“党外编辑作家联谊会”确立“自决”原则 | 第34页 |
3. “党外公职人员公共政策研究会”,整合党外分裂与争斗 | 第34-35页 |
(二) 党外“组党运动”的推动 | 第35-37页 |
1. “林宅血案”后公开“美丽岛事件”国民党遭受舆论压力 | 第35页 |
2. 1980年的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受难者家属当选 | 第35-36页 |
3. 国民党拒绝党外人士解除“戒严”的政治主张 | 第36页 |
4. 海外“组党运动”的推动 | 第36-37页 |
(三) 民主进步党成立 | 第37-39页 |
1. “公政会”台北分会成立标志“组党”阶段的成熟 | 第37-38页 |
2. 国民党常会通过《解除戒严令》和《开放党禁》两项议题 | 第38页 |
3. 民主进步党召开首届党员代表大会,标志“组党运动”获得成功 | 第38-39页 |
五、解除戒严与开放党禁 | 第39-47页 |
(一) 台湾政治改革的实施 | 第39-41页 |
1. 《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的制定 | 第39-40页 |
2. 重新界定军事及海岸管制区 | 第40-41页 |
3. 废止戒严相关的法规命令 | 第41页 |
(二) 国民党“解严”的考量以及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 第41-44页 |
1. 寻求台湾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安定发展 | 第41-43页 |
2. 台湾社会舆论支持政治改革、解除“戒严” | 第43页 |
3. 台湾民众支持政党政治、民主自由 | 第43-44页 |
(三) 开放“党禁”与台湾政党政治 | 第44-46页 |
1. 开放“党禁”使台湾迅速走向政治民主化 | 第44-45页 |
2. 开放“党禁”使台湾结束了党权世袭并推动台湾政党政治化进程 | 第45-46页 |
(四) 组党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46-47页 |
1. 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对后来的党外运动的影响 | 第46页 |
2. 台湾政治民主运动的价值和对“台独”思想的影响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