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 克氏原螫虾概况 | 第14-15页 |
2 生物入侵 | 第15-17页 |
·生物入侵的途径 | 第16页 |
·生物入侵的危害 | 第16-17页 |
3 微卫星DNA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微卫星DNA的结构 | 第17页 |
·微卫星DNA的特点 | 第17-18页 |
·微卫星序列信息的筛选 | 第18-19页 |
·微卫星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9页 |
·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 第19-20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0页 |
·QTL定位分析 | 第20页 |
4 线粒体DNA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及其适应性进化分析 | 第20-24页 |
·线粒体DNA的特点 | 第21页 |
·mtDNA控制区序列 | 第21-22页 |
·线粒体DNA在种群遗传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线粒体基因适应性进化分析 | 第23-24页 |
5 种群遗传学方法在外来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分析外来入侵物种的来源地及其扩散模式 | 第25页 |
·分析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路径 | 第25-26页 |
6 克氏原螯虾入侵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7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一种虾壳的DNA提取方法 | 第28-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8-29页 |
·试剂配制 | 第29页 |
·虾壳DNA提取 | 第29-30页 |
·虾尾肌DNA提取 | 第30页 |
·DNA纯度检测 | 第30页 |
·PCR扩增 | 第30页 |
·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一个克氏原螯虾群体进行扩增分析 | 第30-31页 |
2 结果 | 第31-35页 |
·虾壳和虾尾肌DNA样本的浓度和纯度检测 | 第31-33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33页 |
·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一个克氏原螯虾群体进行扩增分析 | 第33-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我国克氏原螯虾种群遗传结构与建群后扩散模式分析 | 第37-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7页 |
·样本采集、DNA提取和微卫星基因分型 | 第38-46页 |
·线粒体COI和16S rRNA扩增 | 第46页 |
·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2 结果 | 第47-53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47-48页 |
·种群结构分析和分配模式检测 | 第48页 |
·种群分化和空间遗传结构 | 第48-52页 |
·种群扩增分析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7页 |
·入侵种群结构和扩散模式 | 第53页 |
·最初入侵地的推测 | 第53-54页 |
·单个或多个引入 | 第54-55页 |
·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入侵成功的影响 | 第55-57页 |
第四章 我国克氏原螯虾入侵路径分析 | 第57-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3页 |
·样本采集与DNA提取 | 第58-61页 |
·扩增和测序 | 第61-62页 |
·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2 结果 | 第63-91页 |
·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 | 第63-65页 |
·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分析 | 第65-66页 |
·情景测试 | 第66-91页 |
3 讨论 | 第91-93页 |
第五章 克氏原螯虾线粒体基因组与适应性进化分析 | 第93-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101页 |
·克氏原螯虾线粒体克隆 | 第94页 |
·克氏原螯虾线粒体注释 | 第94页 |
·序列数据及初步处理 | 第94-99页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99-100页 |
·d_N/d_S比值分析 | 第100-101页 |
2 结果 | 第101-108页 |
·克氏原螯虾线粒体特点 | 第101-103页 |
·系统进化 | 第103-106页 |
·适应性进化 | 第106-108页 |
·克氏原螯虾种群线粒体COI的适应性进化 | 第106页 |
·甲壳类动物线粒体基因适应性进化 | 第106-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1页 |
·克氏原螯虾线粒体 | 第108页 |
·甲壳动物系统发育 | 第108-109页 |
·线粒体基因适应性进化分析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mRNA的表达 | 第111-1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15页 |
·试验用克氏原螯虾 | 第112页 |
·主要试剂 | 第112页 |
·CpG ODN的刺激试验 | 第112页 |
·A.hydrophila感染试验 | 第112页 |
·WSSV感染试验 | 第112-113页 |
·样品采集 | 第113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113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113-114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114页 |
·proPO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 第114-115页 |
2 结果 | 第115-119页 |
·总RNA提取结果 | 第115页 |
·克氏原螯虾proPO mRNA的组织表达 | 第115-116页 |
·CpG ODN刺激后proPO的表达情况 | 第116-117页 |
·A.hydrophila感染后proPO的表达情况 | 第117-119页 |
·WSSV感染后proPO的表达情况 | 第119页 |
3 讨论 | 第119-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2页 |
附录 | 第142-167页 |
附录1 | 第142-165页 |
附录2 | 第165-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