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 | 第14页 |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 第14-17页 |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 第14-16页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17页 |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17页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7-28页 |
·LiCoO_2 | 第18-19页 |
·LiNiO_2 | 第19-20页 |
·LiMnO_2、LiMn_2O_4 | 第20-21页 |
·LiNi_xCo_yMn_(1-x-y)_O2 | 第21-22页 |
·LiFePO_4 | 第22-25页 |
·Li_3V_2(PO_4)_3 | 第25-28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28-2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2章 材料合成及实验方法 | 第30-34页 |
·实验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实验原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1页 |
·材料的合成及电池的组装 | 第31-32页 |
·原料的球磨 | 第31页 |
·试样的热处理 | 第31-32页 |
·正极片的制备 | 第32页 |
·电池的组装 | 第32页 |
·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32-34页 |
·原料的综合热分析 | 第32页 |
·原料的粒度分析 | 第32页 |
·X 射线衍射测试 | 第32-33页 |
·试样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分析 | 第33页 |
·试样的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3页 |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33-34页 |
第3章 固相法合成 Li_3V_2(PO_4)_3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34-55页 |
·原料的选择及分析 | 第34-37页 |
·原料的选择 | 第34页 |
·前驱体的TG-DSC分析 | 第34-35页 |
·前驱体的XRD分析 | 第35-36页 |
·环氧树脂的TG-DSC分析 | 第36页 |
·Li_3V_2(PO_4)_3的工艺流程 | 第36-37页 |
·预分解制度对 Li_3V_2(PO_4)_3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37-44页 |
·预分解制度中影响 Li_3V_2(PO_4)_3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因素 | 第37页 |
·各因素水平和正交表的选定 | 第37-38页 |
·Li_3V_2(PO_4)_3预分解工艺的确定 | 第38-42页 |
·验证试验 | 第42-44页 |
·合成制度对 Li_3V_2(PO_4)_3的影响 | 第44-53页 |
·合成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44-47页 |
·合成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 第47-51页 |
·原料配比对 Li_3V_2(PO_4)_3的影响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碳源对 Li_3V_2(PO_4)_3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5-62页 |
·酚醛树脂的TG-DSC分析 | 第55-56页 |
·碳源的选择及实验安排 | 第56页 |
·试样的制备 | 第56页 |
·试样的XRD分析 | 第56-57页 |
·试样的SEM分析 | 第57-58页 |
·试样的恒电流充放电性能 | 第58-60页 |
·试样的EIS分析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碳包覆量对 Li_3V_2(PO_4)_3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62-69页 |
·试样的制备 | 第62页 |
·试样的XRD分析 | 第62-63页 |
·试样的SEM分析 | 第63-64页 |
·试样的倍率充放电性能 | 第64-67页 |
·试样的EIS分析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