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大气现象论文--大气电现象(大气电学)论文--不稳定天气的电论文

基于LLS和人工观测的重庆地区雷电天气关注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5页
     ·社会公众对雷电天气关注度的相关研究第10-11页
     ·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的应用第11-13页
     ·人工记录雷暴日资料的应用第13-14页
     ·气象信息咨询电话12121拨打次数数据的应用第14-15页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闪电定位系统LLS简介第17-23页
   ·闪电定位系统的技术原理第17-20页
     ·甚低频(VLF/LF)定位技术第17-19页
       ·VLF/LF的MDF定位技术第17-18页
       ·VLF/LF的TOA技术第18页
       ·MDF和TOA综合探测技术IMPACT第18-19页
     ·甚高频(VHF)定位技术第19页
       ·干涉仪法(VHF/ITF)第19页
       ·到达时间差法(VHF/TOA)第19页
     ·雷电流峰值计算模型第19-20页
   ·闪电定位系统的构成第20-21页
   ·重庆市闪电定位网第21-23页
第三章 闪电定位资料质量控制研究第23-31页
   ·概述第23页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第23页
   ·不同幅值小电流闪电特征对比分析第23-28页
     ·闪电频数分布第23-25页
     ·时间分布特性第25-27页
     ·闪电定位系统升级前、后10kA范围内负闪和正闪分布特性第27-28页
   ·对数正态分布分析与检验第28-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雷电天气关注度的方法研究第31-42页
   ·概述第31页
   ·信息扩散理论第31-34页
     ·信息分配的实质第31-32页
     ·信息扩散理论第32-33页
     ·正态扩散模型第33-34页
   ·资料来源和方法第34-35页
     ·资料来源第34页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思路第34-35页
   ·电话(12121)拨打量特征分析第35-37页
     ·电话(12121)拨打量分布特征第35-36页
     ·闪电天气时电话(12121)拨打量分布特征第36-37页
   ·社会公众对雷电日的关注度分析第37-39页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雷电关注度的检验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基于LLS和人工观测的雷电关注度对比分析第42-77页
   ·概述第42页
   ·资料来源和方法第42-43页
     ·资料来源第42页
     ·分析方法第42-43页
   ·闪电定位系统和人工观测记录的雷电天气季节分布第43-46页
     ·北碚地区雷电天气季节分布第43页
     ·涪陵地区雷电天气季节分布第43-44页
     ·黔江地区雷电天气季节分布第44-45页
     ·沙坪坝地区雷电天气季节分布第45页
     ·万州地区雷电天气季节分布第45-46页
   ·对应雷电天气的(12121)电话拨打量特征分析第46-53页
     ·北碚地区雷电天气(12121)电话拨打特征第46-48页
     ·涪陵地区雷电天气(12121)电话拨打特征第48-49页
     ·黔江地区雷电天气(12121)电话拨打特征第49-50页
     ·沙坪坝地区雷电天气(12121)电话拨打特征第50-52页
     ·万州地区雷电天气(12121)电话拨打特征第52-53页
   ·重庆各地区雷电天气公众关注度分析第53-65页
     ·北碚地区雷电天气公众关注度第53-55页
     ·涪陵地区雷电天气公众关注度第55-57页
     ·黔江地区雷电天气公众关注度第57-59页
     ·沙坪坝地区雷电天气公众关注度第59-61页
     ·万州地区雷电天气公众关注度第61-65页
   ·基于闪电定位系统和人工观测的雷电天气关注度的对比检验第65-76页
     ·北碚地区两种资料计算结果的对比检验第66-68页
     ·涪陵地区两种资料计算结果的对比检验第68-70页
     ·黔江地区两种资料计算结果的对比检验第70-71页
     ·沙坪坝地区两种资料计算结果的对比检验第71-73页
     ·万州地区两种资料计算结果的对比检验第73-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7-80页
   ·主要结论第77-78页
   ·创新点第78-79页
   ·不足与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致谢第88-90页
作者简介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良渚遗址群琮、璧、钺使用制度研究
下一篇:辽宁省雷暴时空分布及潜势预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