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 | 第14-22页 |
·框架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14-15页 |
·作为“界限”的框架 | 第15页 |
·作为“架构”的框架 | 第15页 |
·媒体框架的基本要素 | 第15-18页 |
·社会规范和价值 | 第16页 |
·组织压力和限定 | 第16-17页 |
·利益集团的压力 | 第17页 |
·新闻常规 | 第17-18页 |
·新闻从业者的个性化特征 | 第18页 |
·受众框架的构成要素 | 第18-20页 |
·文化背景 | 第19页 |
·个人经历 | 第19页 |
·社会地位 | 第19-20页 |
·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差异与趋同 | 第20-22页 |
·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的差异 | 第20页 |
·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媒体与受众的互激 | 第22-28页 |
·媒体在“互激”过程中的主动靠近 | 第22-26页 |
·媒体框架刻意靠近受众框架的原因 | 第22-23页 |
·媒体框架靠近受众框架的表现 | 第23-26页 |
·受众在“互激”过程中的被动作用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媒体在“互激”中的社会角色错位 | 第28-38页 |
·媒体框架向受众框架刻意靠近过程中的媒体责任缺失表现 | 第28-30页 |
·片面追求轰动性而忽视新闻真实性 | 第28-29页 |
·刻意挑动社会公众情绪而忽视理性传递事实 | 第29页 |
·放任媒体从业者进行不实报道 | 第29-30页 |
·媒体在“互激”中的社会角色错位 | 第30-33页 |
·“解压阀”向“催化剂”的转变 | 第30-31页 |
·记录者向生产者的转变 | 第31-32页 |
·正义守望者向经济追逐者的转变 | 第32-33页 |
·媒体社会角色错位的危害 | 第33-38页 |
·媒体的文化建构 | 第33-34页 |
·媒体社会角色错位的危害 | 第34-38页 |
第四章 媒体社会角色的回归 | 第38-42页 |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 第38-39页 |
·加强行业自律 | 第39页 |
·注重平衡报道 | 第39-41页 |
·提升受众文化素质加快传媒立法进程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