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认识因素在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16页 |
·犯罪故意理论中认识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14页 |
·对犯罪故意理论的解析 | 第11-13页 |
·认识因素在犯罪故意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3-14页 |
·认识因素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认识因素——“明知”的含义 | 第16-22页 |
·关于“明知”的含义的理论分歧 | 第16-19页 |
·笔者的观点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明知”的内容 | 第22-39页 |
·“明知”内容之理论分歧 | 第22-25页 |
·犯罪构成诸要件是否都是“明知”的内容之理论分歧 | 第22-23页 |
·犯罪客体是否为“明知”的内容 | 第23-24页 |
·犯罪主体是否为“明知”的内容 | 第24-25页 |
·“明知”应当具备的内容 | 第25-32页 |
·应当知晓行为的性质 | 第25-26页 |
·行为的对象——分“一般明知”与“特别明知” | 第26-28页 |
·危害结果——客体受侵害的表征,是构成要件的结果 | 第28-30页 |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明知”的内容 | 第30-32页 |
·“违法性认识”是否需要“明知” | 第32-39页 |
·理论的学说之争 | 第32-34页 |
·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 | 第34-35页 |
·“社会危害性认识”不是“明知”的内容 | 第35-36页 |
·“违法性认识”需要“明知” | 第36-39页 |
第四章 发生认识错误时罪过的认定 | 第39-48页 |
·认识错误的理论 | 第39-43页 |
·认识错误的一般理论 | 第39-41页 |
·事实错误与法律错误的区别 | 第41-43页 |
·因果关系错误的类型及罪过认定 | 第43-44页 |
·发生打击错误时罪过的认定 | 第44-46页 |
·从“天价葡萄案”看数额错误对罪过的影响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