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嘧啶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嘧啶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 第11-12页 |
·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2-14页 |
·嘧啶类化合物的一般合成方法 | 第12-13页 |
·α,β-不饱和酮合成嘧啶类化合物 | 第13-14页 |
·异噁唑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异噁唑啉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 第14-16页 |
·异噁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18页 |
·α,β-不饱和酮与羟胺环化缩合 | 第16-17页 |
·腈氧化物与不饱和烃的 1,3-偶极环加成反应 | 第17页 |
·分子内羟肟与不饱和键之间的加成反应 | 第17-18页 |
·吡唑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吡唑啉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吡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9-21页 |
·α,β-不饱和酮、酯与取代肼的环化缩合 | 第19-20页 |
·α,β-不饱和酮、酯与重氮甲烷反应 | 第20页 |
·固相合成法 | 第20-21页 |
·α,β-不饱和酮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α,β-不饱和酮的应用研究 | 第21-22页 |
·α,β-不饱和酮的合成方法 | 第22-23页 |
·α-蒎烯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本文的研究设想 | 第25-26页 |
第二章 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光稳定性研究 | 第26-56页 |
·实验部分 | 第26-30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6页 |
·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羟基-3-蒎酮的合成 | 第26-27页 |
·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27-29页 |
·4-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a)的合成 | 第28页 |
·4-(4 -氯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b)的合成 | 第28页 |
·4-(4 -甲基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c)的合成 | 第28页 |
·4-(4 -硝基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d)的合成 | 第28-29页 |
·4-(4 -甲氧基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e)的合成 | 第29页 |
·4-(4 -羟基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f)的合成 | 第29页 |
·4-(呋喃-2 -亚甲基)-2-羟基-3-蒎酮(1-g)的合成 | 第29页 |
·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及光稳定性测试 | 第29-30页 |
·紫外吸收范围及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 第29页 |
·光稳定性测定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55页 |
·2-羟基-3-蒎酮的结构表征 | 第30-32页 |
·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32-38页 |
·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元素分析 | 第32-33页 |
·产物的波谱特性 | 第33-38页 |
·合成 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52页 |
·合成 4-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a)的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合成 4-(4 -氯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b)的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合成 4-(4 -甲基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c)的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合成 4-(4 -硝基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d)的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合成 4-(4 -甲氧基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e)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合成 4-(4 -羟基苯亚甲基)-2-羟基-3-蒎酮(1-f)的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合成 4-(呋喃-2 -亚甲基)-2-羟基-3-蒎酮(1-g)的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4-芳亚甲基-2-羟基-3-蒎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及光稳定性研究 | 第52-55页 |
·紫外线吸收剂的筛选 | 第52页 |
·紫外吸收特征 | 第52-53页 |
·光稳定性研究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新型手性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56-67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6页 |
·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 | 第56页 |
·新型手性蒎烷基 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56-58页 |
·5,6,7,8-四氢-4-苯基-6,6,8-三甲基-8-羟基-5,7-亚甲基桥-2-喹唑啉胺(2-a)的合成 | 第57页 |
·5,6,7,8-四氢-4-(4 -氯苯基)-6,6,8-三甲基-8-羟基-5,7-亚甲基桥-2-喹唑啉胺(2-b)的合成 | 第57页 |
·5,6,7,8-四氢-4-(4 -甲基苯基)-6,6,8-三甲基-8-羟基-5,7-亚甲基桥-2-喹唑啉胺(2-c)的合成 | 第57-58页 |
·5,6,7,8-四氢-4-(4 -硝基苯基)-6,6,8-三甲基-8-羟基-5,7-亚甲基桥-2-喹唑啉胺(2-d)的合成 | 第58页 |
·5,6,7,8-四氢-4-(4 -甲氧基苯基)-6,6,8-三甲基-8-羟基-5,7-亚甲基桥-2-喹唑啉胺(2-e)的合成 | 第58页 |
·5,6,7,8-四氢-4-(2 -呋喃基)-6,6,8-三甲基-8-羟基-5,7-亚甲基桥-2-喹唑啉胺(2-f)的合成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58-64页 |
·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元素分析 | 第58-59页 |
·产物的波谱特性 | 第59-64页 |
·合成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6页 |
·合成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2-a)的影响因素 | 第64-66页 |
·合成蒎烷基-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新型手性蒎烷基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67-79页 |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7页 |
·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 | 第67页 |
·新型手性蒎烷基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67-69页 |
·3,3a,4,5,6,7-六氢-3-苯基-5,5,7-三甲基-7-羟基-4,6-亚甲基桥-2,1-苯并异噁唑(3-a)的合成 | 第68页 |
·3,3a,4,5,6,7-六氢-3-(4 -氯苯基)-5,5,7-三甲基-7-羟基-4,6-亚甲基桥-2,1- 苯并异噁唑(3-b)的合成 | 第68页 |
·3,3a,4,5,6,7-六氢-3-(4 -甲基苯基)-5,5,7-三甲基-7-羟基-4,6-亚甲基桥-2,1-苯并异噁唑(3-c)的合成 | 第68-69页 |
·3,3a,4,5,6,7-六氢-3-(2 -呋喃基)-5,5,7-三甲基-7-羟基-4,6-亚甲基桥-2,1- 苯并异噁唑(3-d)的合成 | 第69页 |
·3,3a,4,5,6,7-六氢-3-苯基-5,5,7-三甲基-7-羟基-4,6-亚甲基桥-2H-吲唑(4-a)的合成 | 第69页 |
·3,3a,4,5,6,7-六氢-3-(4 -甲基苯基)-5,5,7-三甲基-7-羟基-4,6-亚甲基桥-2H-吲唑(4-b)的合成 | 第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8页 |
·蒎烷基唑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69-77页 |
·蒎烷基唑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元素分析 | 第69-70页 |
·产物的波谱特性 | 第70-77页 |
·合成蒎烷基唑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78页 |
·合成蒎烷基异噁唑啉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 | 第77页 |
·合成蒎烷基吡唑啉类化合物的影响因素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目标产物的抑菌活性试验 | 第79-82页 |
·抑菌活性试验 | 第79-80页 |
·供试材料与主要设备 | 第79页 |
·供试菌种 | 第79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79-80页 |
·供试菌种的活化和菌悬液的制备 | 第80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80页 |
·抑菌活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0页 |
附录 | 第90-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