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斜拉桥日照温度效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成果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概况及成果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概况及成果 | 第14-15页 |
·课题来源和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基本理论 | 第17-35页 |
·温度场概述 | 第17-18页 |
·温度场的形成 | 第17页 |
·温度荷载的分类 | 第17-18页 |
·温度荷载的特点 | 第18页 |
·日照温度荷载 | 第18页 |
·太阳辐射 | 第18-23页 |
·太阳常数和太阳方位 | 第19-20页 |
·太阳直射辐射 | 第20-22页 |
·太阳散射辐射 | 第22-23页 |
·结构温度效应 | 第23-24页 |
·结构温度应力 | 第23-24页 |
·结构温度位移 | 第24页 |
·热传递及温度场的定解条件 | 第24-28页 |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 第24-26页 |
·温度场的定解条件 | 第26-28页 |
·温度场的常用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用傅利叶(Fourier)热传导微分方程求解 | 第28-29页 |
·用近似的数值分析方法求解 | 第29页 |
·用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求解 | 第29-30页 |
·国内外关于结构温度荷载方面的规定 | 第30-34页 |
·国外桥梁规范 | 第30-32页 |
·中国公路桥涵规范 | 第32-33页 |
·中国铁路桥涵规范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混凝土斜拉桥主梁温度场实测及温度模式推导 | 第35-45页 |
·工程背景 | 第35-36页 |
·材料热物理参数 | 第36-38页 |
·热物理参数 | 第36-37页 |
·热物理参数的取值 | 第37-38页 |
·斜拉桥主桥温度场现场测试 | 第38-41页 |
·测试内容 | 第38页 |
·温度场测试结果 | 第38-40页 |
·环境温度与结构温度、变形、内力变化关系分析 | 第40-41页 |
·箱梁温度梯度模式的求解 | 第41-44页 |
·温度梯度曲线的求解 | 第41-42页 |
·温度梯度分布式与实测数据对比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混凝土斜拉桥主梁温度效应理论分析 | 第45-68页 |
·基于 ANSYS 的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第45-46页 |
·ANSYS 热分析功能简介 | 第45页 |
·热应力分析类型 | 第45-46页 |
·温度场边界条件的取定 | 第46-52页 |
·大气温度的取定 | 第46-47页 |
·风速的取定 | 第47页 |
·太阳辐射参数的取定 | 第47-50页 |
·计算边界条件的取定 | 第50-52页 |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 第52-54页 |
·ANSYS 热分析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52-53页 |
·模型计算的基本假定 | 第53页 |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 第53-54页 |
·温度场有限元分析及结果 | 第54-67页 |
·温度场分布 | 第54-57页 |
·温度时程变化 | 第57-62页 |
·温度应力分布及其分析 | 第62-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混凝土斜拉桥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效应分析 | 第68-90页 |
·温度场的分解及计算参数取值 | 第68-70页 |
·整体温度变化 | 第68页 |
·索梁温差 | 第68-69页 |
·主梁箱梁温度梯度 | 第69-70页 |
·全桥温度效应的有限元分析 | 第70-83页 |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0页 |
·整体温度变化引起的温度效应 | 第70-74页 |
·索梁温差引起的温度效应 | 第74-78页 |
·主梁箱梁温度梯度引起的温度效应 | 第78-83页 |
·温度荷载的组合效应 | 第83-86页 |
·主梁、桥塔结构位移 | 第83-84页 |
·主梁、桥塔结构应力 | 第84-85页 |
·斜拉索内力 | 第85-86页 |
·温度效应理论计算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86-87页 |
·主梁竖向位移对比 | 第86页 |
·斜拉索索力增量对比 | 第86-87页 |
·主梁箱梁截面应力对比 | 第87页 |
·针对日照温度效应的应对措施 | 第87-88页 |
·标高、索力测量的措施 | 第87页 |
·主梁立模策略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