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合同法论文

违约金性质探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2页
引言第12-18页
 一、选题背景第12-13页
 二、选题意义第13-14页
 三、研究的相关动态第14-16页
 四、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五、创新和不足第17-18页
第一章 违约金性质界定第18-24页
 第一节 关于违约金性质认识的历史沿革第18-20页
     ·古代民事法律中违约金仅具有惩罚性第18-19页
       ·近代民法中补偿性违约金地位逐渐凸显第19-20页
 第二节 我国对违约金性质的界定第20-24页
       ·关于违约金性质界定的争论第20-21页
       ·对前述各种观点的评析第21-22页
       ·本文的观点第22-24页
第二章 违约金性质目的解释说之论证第24-33页
 第一节 对否认惩罚性违约金观点的评析第24-26页
       ·违约金主要是补偿性的观点第24页
       ·对违约金主要是补偿性的评析第24-25页
       ·补偿性违约金的局限性第25-26页
 第二节 对主张惩罚性违约金观点的论证第26-33页
       ·违约金的特征体现出惩罚性第26-28页
       ·违约金的约定性决定其具有其惩罚性第26-27页
       ·违约金的预定性及相对独立性决定其具有惩罚性第27-28页
       ·违约金的制度功能要求其具有惩罚性第28-31页
       ·惩罚性违约金确保合同双方获得利益的正当性第29页
       ·惩罚性违约金震慑任意违约行为第29-30页
       ·惩罚性违约金维护合同经济秩序的合理性第30-31页
     ·违约金性质判断的依据应为当事人的自由合意第31-33页
第三章 从性质角度看违约金制度的问题及解决建议第33-41页
 第一节 外国法有关违约金性质的规定第33-36页
       ·英美法系对违约金性质的界定第33-34页
       ·大陆法系对违约金性质的界定第34-35页
       ·对两大法系代表性国家观点的评述第35-36页
 第二节 我国现行违约金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6-38页
       ·现行立法对违约金性质的规定含混不清第36页
       ·对两种性质违约金数额规定相同调整标准的作法不合理第36-37页
       ·现行立法忽视当事人意思自治、存在不公平情形第37-38页
 第三节 对我国违约金制度的完善建议第38-41页
       ·明文规定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违约金性质第38页
       ·区别两种性质性违约金的最高比例限额第38-39页
       ·明确规定惩罚性违约金的归责原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第39-41页
       ·对不同性质违约金采取区别归责原则的必要性第39页
       ·对于惩罚性违约金应当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案件研究报告
下一篇:在先使用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