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s | 第10-14页 |
引言 | 第14-24页 |
1. 论文选题的缘由 | 第14-17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监管理论的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国内对于网络监管的研究 | 第18-20页 |
·对已有研究的简单评价 | 第20-21页 |
3. 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结构 | 第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比较研究 | 第21页 |
·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相结合 | 第21-22页 |
·论文思路、结构及布局 | 第22-23页 |
·创新点 | 第23页 |
·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第1章 网络信息监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第24-48页 |
1. 网络信息监管的必要性 | 第24-29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24-28页 |
·信息不对称是人们进行专业化分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 第25页 |
·交易者的知识是有限的 | 第25-26页 |
·信息的获得是有成本的 | 第26页 |
·信息不对称还来自于信息优势方对于信息的垄断 | 第26-28页 |
·网络信息的特殊性以医药信息为对象 | 第28-29页 |
·专用性 | 第28页 |
·质量良莠不齐 | 第28页 |
·经济效益性 | 第28页 |
·垄断性 | 第28-29页 |
2. 网络信息市场监管的理论演进 | 第29-35页 |
·公共利益论 | 第29-30页 |
·俘获理论 | 第30-31页 |
·组织理论与制度理论 | 第31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31-32页 |
·综合管理理论 | 第32页 |
·简要的评析 | 第32-35页 |
·政府为什么实施监管? | 第32-33页 |
·由谁来监管? | 第33-34页 |
·如何形成监管政策? | 第34-35页 |
3. 中国网络信息监管的实践演变 | 第35-48页 |
·中国网络信息市场监管的演变 | 第35-36页 |
·中国网络信息监管的实践演变 | 第36-40页 |
·管理机构 | 第37-38页 |
·监管策略和措施 | 第38-39页 |
·重点领域,加强监管 | 第39-40页 |
·中国网络信息监管的特点 | 第40-41页 |
·中国网络信息监管现状与问题 | 第41-48页 |
·中国网络信息监管立法现状 | 第41-43页 |
·中国网络信息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43-48页 |
第2章 网络信息监管的主体研究 | 第48-68页 |
1. 政府是否还是唯一的监管主体? | 第48-51页 |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受到挑战 | 第48-50页 |
·政府也不再拥有充足的信息 | 第50-51页 |
2. 国外网络信息监管主体模式 | 第51-56页 |
·美国信息监管主体模式 | 第51-52页 |
·英国信息监管主体模式 | 第52-53页 |
·韩国信息监管主体模式 | 第53-54页 |
·澳大利亚信息监管主体模式 | 第54页 |
·新加坡信息监管主体模式 | 第54-55页 |
·比较得出的结论 | 第55-56页 |
3. 我国网络信息监管主体的确定 | 第56-59页 |
·脆弱的市民社会 | 第56-57页 |
·不完善的第三部门 | 第57-59页 |
4. 中国网络信息监管主体模式的解读 | 第59-66页 |
·中国网络信息监管主体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59-61页 |
·中国网络信息监管主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61-63页 |
·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清 | 第61-62页 |
·政府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欠缺 | 第62页 |
·监管主体的设立和组成方面 | 第62-63页 |
·中国网络监管主体模式的成因及解决之道 | 第63-66页 |
·监管机构职责和职权方面 | 第63-64页 |
·监管职权 | 第64-65页 |
·监管主体的设立和组成方面 | 第65-66页 |
5. 小结 | 第66-68页 |
第3章 我国网络信息行政监管的范围研究 | 第68-100页 |
1. 网络信息监管范围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72-79页 |
·网络信息的界定 | 第72-75页 |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和种类 | 第72-73页 |
·信息的定义 | 第73页 |
·网络信息的特征 | 第73-75页 |
·网络信息监管的内涵与外延 | 第75-79页 |
·网络监管的涵义 | 第75-76页 |
·网络信息市场监管不包括宏观调控职能 | 第76-77页 |
·网络信息监管不包括行业管理职能 | 第77页 |
·网络信息的监管包括对网络信息市场公共产品的供给服务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2. 我国网络信息监管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79-87页 |
·网络信息监管范围存在的问题 | 第79-85页 |
·网络监管对象难以认定 | 第80-82页 |
·网络监管中利益冲突 | 第82-84页 |
·网络监管中被动回应性监管的局限 | 第84页 |
·网络监管立法的分散化 | 第84-85页 |
·原因分析 | 第85-87页 |
·法律关系难以确定 | 第85-86页 |
·社会文化对法律的影响 | 第86页 |
·传统媒体管制思想的影响 | 第86-87页 |
3. 网络信息监管范围重新确定 | 第87-100页 |
·确定网络信息监管范围考虑的因素 | 第87-89页 |
·网络“意见气候”与“网络舆论”对正面舆论控制的挑战 | 第88页 |
·网络的“选择权”和“规避权”对社会整合的冲击 | 第88页 |
·网络交往的群体极化现象对社会的离心作用 | 第88-89页 |
·网络信息监管范围的确定标准 | 第89-93页 |
·公共利益原则 | 第89-90页 |
·利益平衡原则 | 第90-91页 |
·法律保留原则 | 第91页 |
·基本权利限制的比例原则 | 第91页 |
·事后限制原则 | 第91-92页 |
·救济原则 | 第92-93页 |
·网络信息监管的权限边界 | 第93-95页 |
·行政监管权的合法来源及其运用边界 | 第93-94页 |
·网络信息行政监管主体的监管权力与职责范围 | 第94-95页 |
·网络信息监管的程度 | 第95-98页 |
·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 | 第96-98页 |
·政府监管网络舆情的限度 | 第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4章 我国网络信息监管方式研究 | 第100-116页 |
1. 传统网络信息监管方式的反思 | 第100-108页 |
·行政立法 | 第100-103页 |
·行政立法的正当性 | 第100-101页 |
·网络信息行政立法的实践 | 第101页 |
·行政立法的局限 | 第101-103页 |
·行政许可 | 第103-105页 |
·滥设许可 | 第103-104页 |
·网络信息监管过程带有明显的政府垄断色彩 | 第104-105页 |
·重义务轻权利 | 第105页 |
·监督检查 | 第105-107页 |
·行政检查不到位 | 第106页 |
·行政检查权滥用 | 第106页 |
·行政检查过程不完善 | 第106-107页 |
·行政处罚 | 第107-108页 |
2. 选择网络信息监管方式应考虑的因素 | 第108-109页 |
·监管理念的转变 | 第108-109页 |
·尊重网络空间中自发形成的“习惯法” | 第109页 |
3. 网络信息监管方式的重新确定 | 第109-115页 |
·传统监管方式的革新 | 第109-113页 |
·行政立法的改进与完善 | 第109-111页 |
·立法统一规划,突出实用性 | 第111页 |
·重视行业自律的作用 | 第111-112页 |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 第112页 |
·正确运用技术手段 | 第112-113页 |
·新监管方法的引入 | 第113-115页 |
·建立信监会的设想 | 第113-114页 |
·综合性的监管方式 | 第114页 |
·借鉴分级制度 | 第114-115页 |
4. 小结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文献综述 | 第124-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132页 |
个人简历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