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性分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汽车碰撞仿真技术的软件简介 | 第8-10页 |
·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Workbench | 第8页 |
·虚拟实验场VPG技术 | 第8-9页 |
·碰撞仿真平台——LS-DYNA | 第9-10页 |
·国内外汽车碰撞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汽车碰撞仿真分析的有限元基础理论 | 第12-19页 |
·显式非线性有限元理论 | 第12-16页 |
·物质描述 | 第12-13页 |
·守恒方程 | 第13页 |
·边界条件 | 第13-14页 |
·显式中心差分算法 | 第14-15页 |
·空间有限元离散化 | 第15-16页 |
·基于LS-DYNA软件的汽车碰撞分析基础理论 | 第16-18页 |
·接触问题 | 第16-17页 |
·时间步长控制 | 第17页 |
·沙漏问题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9-31页 |
·模型的简化 | 第19页 |
·单元划分 | 第19-21页 |
·单元划分的基本要点 | 第19-20页 |
·单元大小的要求 | 第20-21页 |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21页 |
·焊点的连接 | 第21页 |
·材料模型的建立 | 第21-24页 |
·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4-29页 |
·前麦弗逊独立悬架模型 | 第24-28页 |
·后螺旋弹簧悬架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轮胎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其它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整车模型 | 第30页 |
·整车模型的装配 | 第30页 |
·整车模型的检查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1-39页 |
·正面100%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正面40%偏置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汽车正面撞击刚性柱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基于VPG的接触方式的定义 | 第36-38页 |
·基于VPG的仿真结果输出控制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39-54页 |
·汽车与刚性墙的正面100%碰撞 | 第39-45页 |
·VPG中定义的求解控制条件 | 第39页 |
·整车变形分析 | 第39-42页 |
·部分吸能结构的变形和吸能分析 | 第42-43页 |
·碰撞能量分析 | 第43-44页 |
·加速度评价分析 | 第44-45页 |
·电动汽车与可变形壁障正面40%的偏置碰撞 | 第45-50页 |
·在VPG中定义的求解控制条件 | 第45页 |
·整车变形分析 | 第45-48页 |
·部分吸能结构的变形和吸能分析 | 第48-49页 |
·整车能量分析 | 第49-50页 |
·加速度评价分析 | 第50页 |
·汽车与刚性柱正面碰撞仿真分析 | 第50-53页 |
·在VPG中定义的求解控制条件 | 第50-51页 |
·整车变形分析 | 第51页 |
·碰撞过程中能量分析 | 第51-52页 |
·加速度评价指标分析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