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言 | 第8-17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公共性的理论研究 | 第17-23页 |
| ·公共性 | 第17-18页 |
| ·公共性的词义朔源 | 第17页 |
| ·公共性的现代思想 | 第17-18页 |
| ·本文对公共性的界定 | 第18页 |
| ·保障性住房制度 | 第18-21页 |
|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定义 | 第18页 |
|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内容 | 第18-19页 |
|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特点 | 第19-21页 |
|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公共性 | 第21-23页 |
|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公共性界定 | 第21页 |
| ·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公共性表现 | 第21-23页 |
| 第3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公共性缺损的表现 | 第23-35页 |
| ·价值理念的公共性缺损 | 第23-26页 |
| ·价值原则缺位 | 第23-25页 |
| ·价值目标错位 | 第25-26页 |
| ·供给主体的公共性缺损 | 第26-29页 |
| ·中央政府在资金统筹中的责任缺位 | 第26-28页 |
| ·地方政府在土地供给中的职能错位 | 第28-29页 |
| ·保障对象的公共性缺损 | 第29-31页 |
| ·保障对象缺位,未做到“应保尽保” | 第30页 |
| ·保障对象错位,导致住房“负福利”现象 | 第30-31页 |
| ·实施手段的公共性缺损 | 第31-35页 |
| ·公共权力监督缺位 | 第31-33页 |
| ·公共权力运行错位 | 第33-35页 |
| 第4章 域外保障性住房制度公共性治理的借鉴研究 | 第35-42页 |
| ·域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公共性治理 | 第35-39页 |
| ·日本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公共性治理 | 第35页 |
| ·美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公共性治理 | 第35-36页 |
| ·德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公共性治理 | 第36-37页 |
| ·新加坡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公共性治理 | 第37-38页 |
| ·香港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公共性治理 | 第38-39页 |
| ·域外保障性住房制度公共性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39-42页 |
| ·强调政府的有限责任 | 第39-40页 |
| ·注重立法保障 | 第40页 |
| ·成立专门机构 | 第40-42页 |
| 第5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公共性治理的对策研究 | 第42-62页 |
| ·重构价值理念体系 | 第42-49页 |
| ·价值原则:提高统筹层次、推进城乡统一、多元制度安排 | 第42-45页 |
| ·价值目标:公平、普惠、可持续的保障性住房体系 | 第45-49页 |
| ·确立多元供给主体 | 第49-52页 |
| ·强化政府主导职能 | 第49-50页 |
| ·培育和发展其它供给主体 | 第50-52页 |
| ·健全保障对象管理运行制度 | 第52-58页 |
| ·保障对象的准入制度 | 第53-56页 |
| ·保障对象的退出制度 | 第56-58页 |
| ·构建公共权力监督体系 | 第58-62页 |
| ·内部监督:行政监督主导 | 第58-59页 |
| ·外部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 | 第59-62页 |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