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第一章 《苏幕遮》渊源丛考 | 第13-45页 |
第一节“泼寒胡戏”传入中原考 | 第15-26页 |
第二节“泼寒胡戏”的表演形式 | 第26-29页 |
第三节 论“泼寒胡戏”在唐代禁断的原因 | 第29-39页 |
第四节《大唐五台曲子六首——寄在苏幕遮》考 | 第39-45页 |
第二章 唐代《苏幕遮》 | 第45-67页 |
第一节 唐代《苏幕遮》的音乐形态及风格 | 第45-56页 |
一《苏幕遮》的器乐演奏 | 第45-51页 |
二《苏幕遮》音乐曲调 | 第51-54页 |
三《苏幕遮》的舞蹈 | 第54-56页 |
第二节 《苏幕遮》与《浑脱》 | 第56-62页 |
第三节 《苏幕遮》天宝改名及其原因 | 第62-67页 |
第三章 宋代《苏幕遮》 | 第67-83页 |
第一节 宋代《苏幕遮》的音乐形态风格 | 第67-72页 |
第二节 宋代《苏幕遮》曲辞主题拓展 | 第72-75页 |
第三节 唐代《感皇恩》曲子与宋词《感皇恩》关系 | 第75-83页 |
第四章 金元明清时期的《苏幕遮》 | 第83-95页 |
第一节 全真教及金元《苏幕遮》内容主题的改变 | 第83-87页 |
第二节 明清《苏幕遮》词 | 第87-90页 |
第三节 金院本中的《苏幕遮》曲 | 第90-95页 |
附录 日本《苏莫者》的唐代因素 | 第95-103页 |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参考书目 | 第107-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