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第一章 中唐社会变革背景下的“龙虎榜” | 第17-45页 |
第一节 中唐前期社会变革与“龙虎榜”的诞生 | 第17-23页 |
一、中唐前期社会变革及对“龙虎榜”成员的早期影响 | 第17-20页 |
二、贞元八年贡举的人事关系与“龙虎榜”的诞生 | 第20-23页 |
第二节 “龙虎榜”成员在中唐后期的作为 | 第23-45页 |
一、早期仕宦经历与政治品格的形成 | 第23-28页 |
二、“龙虎榜”与元和中兴 | 第28-39页 |
三、穆、敬、文三朝的政治活动 | 第39-45页 |
第二章 “龙虎榜”的科举内涵及其与中唐文学新变的关系 | 第45-78页 |
第一节 中唐前期科举变革与贞元八年贡举的特点 | 第45-57页 |
一、中唐前期科举制度的变革 | 第45-48页 |
二、“龙虎榜”成员在贞元前期科考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48-52页 |
三、贞元八年贡举的特点及其对“龙虎榜”成员的影响 | 第52-57页 |
第二节 “龙虎榜”成员的释褐经历与贞元后期的科举流变 | 第57-67页 |
一、“龙虎榜”成员进士及第后的释褐经历 | 第57-62页 |
二、贞元后期科场风习的变革及“龙虎榜”成员荐士的典型意义 | 第62-67页 |
第三节 从科举角度看“龙虎榜”与中唐文学的关系 | 第67-78页 |
一、“龙虎榜”在中唐科举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 第67-69页 |
二、取士标准之变与文学理念之变 | 第69-71页 |
三、儒学传承对文学新变的意义 | 第71-74页 |
四、科举经历、同年之谊与“龙虎榜”成员文学活动的关系 | 第74-78页 |
第三章 “龙虎榜”与中唐古文运动 | 第78-111页 |
第一节 中唐古文运动的发生背景与“龙虎榜”成员的表现、作用 | 第78-90页 |
一、华夷之辨在士人心中的强化 | 第79-82页 |
二、儒学复兴与韩愈的突出意义 | 第82-86页 |
三、从古今之辨到借助古文回归古典 | 第86-90页 |
第二节 “龙虎榜”成员探索古文的共同理念与实践 | 第90-103页 |
一、基于同年与同道关系的共同理念 | 第90-94页 |
二、古文、古道探索精神指引下的实践活动 | 第94-103页 |
第三节 “龙虎榜”成员古文创作个案研究——以李观、韩愈之比较为例 | 第103-111页 |
一、李观古文的铺排纵横之气 | 第104-106页 |
二、韩愈古文尚“质”的创新意义 | 第106-109页 |
三、李、韩差异及其所牵涉的古文运动背景 | 第109-111页 |
第四章 “龙虎榜”与中唐诗坛 | 第111-124页 |
第一节 “龙虎榜”成员间的诗歌酬赠 | 第111-119页 |
一、“龙虎榜”成员间诗歌酬赠的基本情况 | 第111-115页 |
二、“龙虎榜”成员间诗歌酬赠的艺术风貌 | 第115-119页 |
第二节 “龙虎榜”成员与中唐诗坛的互动 | 第119-124页 |
一、王涯、李绛、崔群三学士的诗坛影响 | 第119-121页 |
二、“龙虎榜”成员与元和末至大和初的朝臣群体唱和 | 第121-124页 |
结语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3页 |
附录一 贞元八年“龙虎榜”进士作品著录情况 | 第133-135页 |
附录二 贞元八年“龙虎榜”进士生平大事编年 | 第135-191页 |
后记 | 第191-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