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2、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3、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城市名片的内涵与表现 | 第13-17页 |
| 第一节 城市名片的定义 | 第13页 |
| 第二节 城市名片的内涵 | 第13-15页 |
| 一、经济内涵 | 第13-14页 |
| 二、文化内涵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城市名片的形象呈现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名片” | 第17-23页 |
| 第一节 曾经辉煌的名片 | 第17-18页 |
| 一、1949年—195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建设 | 第17-18页 |
| 二、1958年—1965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名片”的形成 | 第18页 |
| 第二节 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障碍和机遇 | 第18-21页 |
| 一、发展的障碍 | 第18-20页 |
| (一) 经济体制障碍 | 第18-19页 |
| (二) 思想观念障碍 | 第19-20页 |
| 二、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条件与意义 | 第20-21页 |
| (一) 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条件 | 第20页 |
| (二) 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三节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转型 | 第21-23页 |
| 一、1979年—1997年:辽宁老工业基地体制转轨阶段 | 第21-22页 |
| 二、1998年—2002年:辽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阶段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沈阳城市名片的重新定位与传播策略 | 第23-34页 |
| 第一节 沈阳“新名片”的内涵构成 | 第23-27页 |
| 一、经济内涵的特质与呈现 | 第23-24页 |
| 二、文化内涵的特质与表现 | 第24-27页 |
| (一) 方言文化 | 第25页 |
| (二) 民俗文化 | 第25-26页 |
| (三) 龙兴文化 | 第26-27页 |
| (四) 冰雪文化 | 第27页 |
| 第二节 沈阳“新名片”的传播定位 | 第27-34页 |
| 一、区位优势传播 | 第28页 |
| 二、地域文化传播 | 第28-31页 |
| (一) 影视媒体传播 | 第29-30页 |
| (二) 文化产业传播 | 第30-31页 |
| 三、特色旅游传播 | 第31-34页 |
| (一) 历史资源传播 | 第31-32页 |
| (二) 冰雪资源传播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沈阳打造新城市名片的启示 | 第34-38页 |
| 第一节 城市名片的建构思路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城市名片的传播方式 | 第35-38页 |
| 一、通过纸质媒体,传播沈阳工业新名片 | 第35页 |
| 二、利用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沈阳城市新形象 | 第35-36页 |
| 三、构建人际传播新内涵 | 第36页 |
| 四、利用新兴媒介传播,传播沈阳城市名片新内涵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