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4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和谐社会 | 第17页 |
·社区建设 | 第17-18页 |
·弱势群体 | 第18-19页 |
·社会救助 | 第19页 |
·理论支点 | 第19-25页 |
·社会安全网理论 | 第19-21页 |
·底线公平理论 | 第21页 |
·和谐社会建设理论 | 第21-22页 |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连接 | 第22-25页 |
第3章 我国社区弱势群体救助的现状分析 | 第25-30页 |
·我国社区弱势群体救助的现状 | 第25-27页 |
·我国社区弱势群体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0页 |
·救助观念急需更新 | 第27页 |
·救助法律体系仍不完善 | 第27-28页 |
·制度发展不够平衡 | 第28页 |
·社会救助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第28页 |
·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 第28-29页 |
·基层能力较为薄弱 | 第29-30页 |
第4章 社区弱势群体的构成、特征、成因 | 第30-39页 |
·社区弱势群体的构成 | 第30-35页 |
·残疾人 | 第30-32页 |
·老年人 | 第32页 |
·儿童 | 第32-33页 |
·长期重大病患者 | 第33页 |
·失业人群 | 第33-34页 |
·进城农民工 | 第34页 |
·其它人员 | 第34-35页 |
·社区弱势群体的特征 | 第35-36页 |
·经济收入低 | 第35页 |
·就业率低 | 第35页 |
·受教育程度低 | 第35-36页 |
·社会地位低 | 第36页 |
·心理承受力低 | 第36页 |
·社区弱势群体的成因 | 第36-39页 |
·经济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 | 第36-37页 |
·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 | 第37页 |
·分配机制变革和“马太效应” | 第37-38页 |
·文化素质与观念差异 | 第38页 |
·社会资源配置不完善 | 第38-39页 |
第5章 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社会救助模式的借鉴和启示 | 第39-43页 |
·国外社会救助模式 | 第39-40页 |
·我国香港地区社会救助模式 | 第40-42页 |
·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社会救助模式的借鉴和启示 | 第42-43页 |
第6章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社区弱势群体救助模式选择 | 第43-50页 |
·树立科学的社区救助理念 | 第43-45页 |
·政府救助为主 | 第45-48页 |
·加强社会救助立法,规范社区救助具体工作 | 第46页 |
·规范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保障社区救助落到实处 | 第46-47页 |
·统筹社会救助制度配套协调,落实社区救助责任 | 第47页 |
·加强社会救助联动机制建设,实现社区救助均衡发展 | 第47页 |
·推进社会救助监督管理制度,完成社区救助工作良性发展 | 第47-48页 |
·社会组织救助为辅 | 第48-50页 |
·社区帮扶 | 第48页 |
·社会组织救助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