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人工光合作用相关分子电催化研究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9页
 1 可再生能源及人工光合作用第15-22页
   ·全球能源及环境现状第15-16页
   ·可再生能源种类第16-18页
   ·太阳能的利用与人工光合作用第18-22页
 2 分子电催化简介第22-27页
   ·电催化与分子电催化第22-24页
   ·分子电催化的类型第24-27页
 3 分子催化剂的评价第27-35页
   ·超电势(OP)第28-30页
   ·电流增大率(ic/ip)及反应速率常数(k)第30-32页
   ·转化频率(TOF)第32-34页
   ·转化数(TON)第34-35页
   ·法拉第效率(FE)第35页
 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49页
第二章 半夹心Ru配合物的水氧化电催化第49-81页
 1 引言第49-55页
 2 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第55-56页
 3 水溶性Rp~*-L的水氧化电催化第56-63页
   ·电解液pH值的影响及产物的差分电化学质谱表征第56-60页
   ·外加配体的影响第60-63页
 4 非水溶性Rp~*-L的异相电催化第63-78页
   ·非水相电化学表征第64-67页
   ·Rp~*-P2在混合溶剂中的均相催化水氧化第67-69页
   ·Rp~*-Pn的异相电催化水氧化及产物的DEMS检测第69-76页
   ·Rp~*-P2/α-Fe_2O_3光阳极的光电催化水氧化探索初步第76-78页
 本章小结第78页
 本章主要创新点第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第三章 多吡啶Ru配合物的水氧化(光)电化学催化第81-106页
 1 引言第81-85页
 2 分子的设计及合成第85-87页
 3 Rt-L的水氧化电催化第87-95页
   ·非水介质中的电化学表征第87-91页
   ·Rt-L的水氧化电催化第91-95页
 4 Rt-L/α-Fe_2O_3的水氧化光电催化第95-102页
   ·PEC光阳极的构造第95页
   ·α-Fe_2O_3半导体薄膜电极的制备及表征第95-97页
   ·Rt-L/α-Fe_2O_3光阳极的制备、表征及水氧化光电催化第97-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页
 本章主要创新点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6页
第四章 水溶性多吡啶Ni、Co配合物的析氢反应电催化第106-151页
 1 引言第106-116页
   ·非水体系中的HER分子催化剂第107-113页
   ·可直接催化水分解析氢的分子催化剂第113-116页
 2 分子的设计及合成第116-120页
   ·多吡啶配体框架第116-117页
   ·合成策略第117-120页
 3 非水相电化学表征第120-136页
   ·Ni、Co多吡啶分子的氧化还原特征第120-126页
   ·Ni、Co配合物催化有机弱酸还原析氢第126-136页
 4 水溶液中均相电催化HER第136-147页
   ·分子在水溶液体系中的稳定性第137-143页
   ·分子在水溶液中的HER催化活性第143-145页
   ·分子催化的pH依赖性第145-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本章主要创新点第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1页
第五章 Co-聚邻二氮菲电极的析氢反应(光)电催化第151-195页
 1 引言第151-154页
 2 水溶性[Co(tpy)(phen)Cl]Cl单体分子在电极表面的聚合第154-161页
   ·[Co(tpy)(phen)Cl]Cl的电聚合过程第154-155页
   ·聚[Co(tpy)(phen)Cl]Cl电极的表征第155-161页
 3 PCo/GC的HER电催化第161-174页
   ·PCo/GC催化HER及产物的DEMS检测第161-163页
   ·溶液pH值对PCo/GC HER催化活性的影响第163-165页
   ·单体溶液成分对PCo/GC HER催化活性的影响第165-170页
   ·电聚合方法对PCo/GC HER催化活性的影响第170页
   ·PCo/GC催化HER的TOF及TON值的测量及计算第170-174页
 4. 聚[Co(tpy)(phen)Cl]Cl的HER光电催化第174-192页
   ·PEC光阴极的构造第174-177页
   ·Cu_2O/CuO半导体薄膜电极的制备及表征第177-184页
   ·Cu_2O/CuO-PCo光阴极的制备及表征第184-190页
   ·Cu_2O/CuO-PCo的HER光电催化活性第190-192页
 本章小结第192-193页
 本章主要创新点第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195页
第六章 氧还原反应的分子电催化第195-226页
 1 引言第195-196页
 2 分子设计及合成第196-197页
 3 多吡啶Cu的氧还原反应电催化第197-217页
   ·配合物分子的电化学表征第197-200页
   ·均相ORR电催化第200-204页
   ·pH依赖关系第204-207页
   ·浓度依赖性第207-210页
   ·反应电子数计算第210-217页
 4 协同效应的探索第217-223页
   ·Fe、Co配合物的ORR活性第217-219页
   ·Fe、Co配合物的协同效应第219-223页
 5 催化剂反应类型的讨论第223-224页
 本章小结第224页
 本章主要创新点第224-225页
 参考文献第225-226页
第七章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方法第226-247页
 1 实验试剂第226-228页
 2 各种配体及配合物分子的制备方法第228-240页
   ·五甲基环戊二烯基Ru配合物的制备第228-230页
   ·多吡啶及环金属Ru配合物的制备第230-233页
   ·多吡啶Ni、Co及其它配合物的制备第233-237页
   ·多吡啶Cu配合物的制备第237-240页
 3 半导体电极的制备方法第240-241页
   ·α-Fe_2O_3光阳极的制备第240-241页
   ·Cu_2O/CuO光阴极的制备第241页
 4 分子催化剂-半导体复合电极的制备方法第241-243页
   ·滴涂法第242页
   ·自组装第242页
   ·光聚合第242-243页
 5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与电催化、光电催化性能测试第243-245页
   ·核磁共振氢谱(~1HNMR)表征第243页
   ·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第243页
   ·元素分析(EA)表征第243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243页
   ·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第243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243-244页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及质谱(ICP-MS)分析第244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第244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第244页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第244页
   ·多晶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44页
   ·电化学(EC)表征第244-245页
   ·光电化学(PEC)表征第245页
 参考文献第245-2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247页
会议论文第247-248页
致谢第248-249页
报送博士学位简况表第249-251页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第251页

论文共2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沙分离方法及其对黄河小浪底下游减淤作用研究
下一篇:随机加权和与次序统计量的二阶正则变差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