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9-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CO_2焊短路过渡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静力学平衡理论 | 第11-12页 |
| ·“质量-弹簧”理论 | 第12-14页 |
| ·能量最小原理 | 第14-15页 |
| ·流体动力学理论 | 第15-16页 |
| ·流体动力学VOF(Volume of Fluids)方法 | 第16页 |
| ·商用软件 | 第16-17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短路过渡CO_2焊熔滴过渡实验 | 第19-26页 |
| ·短路过渡CO_2焊试验系统的硬件构成 | 第19-22页 |
| ·电参数采集单元 | 第20-21页 |
| ·熔滴过渡图像采集单元 | 第21-22页 |
| ·焊接系统 | 第22页 |
| ·短路过渡CO_2焊试验工艺条件 | 第22-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短路过渡动态过渡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6-35页 |
| ·计算模型 | 第26页 |
| ·熔滴及熔池的传质控制方程 | 第26-31页 |
| ·电磁力控制方程 | 第27-28页 |
| ·磁流体动力学模块(MHD) | 第28-29页 |
| ·表面张力模型 | 第29-30页 |
| ·焊丝熔化模型 | 第30-31页 |
| ·蒸发反力模型 | 第31页 |
| ·界面追踪 | 第31-34页 |
| ·连续性方程 | 第32-33页 |
| ·动量方程 | 第33页 |
| ·能量方程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35-49页 |
|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 ·固定工艺参数 | 第36-37页 |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37-44页 |
| ·有限体积法(FVM)离散控制方程 | 第39-40页 |
| ·有限体积法(FVM)的求解方法 | 第40-42页 |
| ·界面插值方法 | 第42-43页 |
| ·时间步长 | 第43-44页 |
| ·用户自定义标量方程 | 第44-47页 |
| ·程序编译加载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5章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49-68页 |
| ·预置的电压与电流波形 | 第49-50页 |
| ·各部分数学模型模拟结果 | 第50-56页 |
| ·电压分布 | 第50-51页 |
| ·压力分布 | 第51-52页 |
| ·电流密度 | 第52-54页 |
| ·电磁收缩力 | 第54-56页 |
| ·熔滴过渡过程与流场分析 | 第56-64页 |
| ·短路过渡过程 | 第57-58页 |
| ·短路过渡流场分析 | 第58-63页 |
| ·熔池流场分析 | 第63-64页 |
| ·液态金属小桥临界状态分析 | 第64-65页 |
| ·短路后不同电流上升速度的过渡过程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页 |
| ·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