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工伤保险补偿请求权与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关系概述 | 第11-20页 |
第一节 两种请求权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11-14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二、两种请求权同时适用的情形 | 第12-13页 |
三、两种请求权同时适用的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工伤保险补偿机制与人身损害赔偿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14-20页 |
一、两种机制的联系 | 第14-17页 |
二、两种机制的差异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请求权竞合理论对处理两种请求权关系的启示 | 第20-24页 |
第一节 请求权竞合理论介绍 | 第20-23页 |
一、法条竞合论 | 第21页 |
二、选择竞合论 | 第21页 |
三、请求权竞合论 | 第21-22页 |
四、请求权聚合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对处理两种请求权关系的启示 | 第23-24页 |
一、竞合抑或聚合之质疑 | 第23-24页 |
二、处理两种请求权关系的思路 | 第24页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及地区处理两种请求权关系的模式考察 | 第24-29页 |
第一节 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解决模式介绍及评析 | 第24-28页 |
一、替代模式 | 第24-25页 |
二、选择模式 | 第25-26页 |
三、兼得模式 | 第26-27页 |
四、补充模式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对我国解决两种请求权关系的启示 | 第28-29页 |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合理的解决模式 | 第28页 |
二、辅助性机制的设置有利于协调两者的关系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我国处理两种请求权关系的立法沿革及现存问题 | 第29-41页 |
第一节 立法沿革 | 第29-31页 |
一、两种请求权适用关系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二、从两者适用关系的演变探求发展方向 | 第31页 |
第二节 我国学界对两种请求权适用关系的争议与评析 | 第31-34页 |
一、两种请求权适用关系之学说介绍 | 第32-33页 |
二、两种请求权适用关系之学说评析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我国处理两种请求权关系的立法缺陷 | 第34-39页 |
一、立法层次比较低 | 第34-35页 |
二、法律规定不统一并缺乏可操作性 | 第35-37页 |
三、地方性法规混乱 | 第37-39页 |
第四节 我国处理两种请求权关系的司法弊端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我国工伤保险补偿请求权与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适用关系的完善建议 | 第41-50页 |
第一节 协调两种请求权关系的法律价值考量 | 第41-42页 |
一、公平价值 | 第41-42页 |
二、效率价值 | 第42页 |
第二节 明确处理两种请求权关系的适用模式 | 第42-47页 |
一、用人单位无过错时适用“替代模式” | 第42-43页 |
二、用人单位过错时适用辅之以惩罚性制度的“补充模式” | 第43-46页 |
三、第三人侵权时适用附带追偿权的“补充模式”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相关立法的建议 | 第47-50页 |
一、提高立法层次 | 第47-48页 |
二、扩大追偿权的适用范围 | 第48页 |
三、精神损害的救济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