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起重机械与运输机械论文--装卸机械论文--装载机论文

装载机动力优化匹配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概述第11页
   ·装载机动力匹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装载机动力匹配及试验数据处理的理论与算法第19-38页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特性第19-28页
     ·柴油机数学模型第19-21页
     ·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第21-22页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入特性计算第22-26页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出特性计算第26-27页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匹配计算方案第27-28页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评价第28页
   ·装载机牵引性能第28-32页
     ·装载机牵引性能计算第28-31页
     ·装载机牵引性能评价第31-32页
   ·装载机加速性能第32-33页
     ·装载机加速性能计算第32-33页
     ·装载机加速性能评价第33页
   ·装载机试验数据的处理第33-36页
     ·柴油机运行区域分布云图第34-36页
     ·柴油机特性数据修正第36页
     ·求取传动系其它难以测量的参数第36页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装载机动力匹配软件开发第38-48页
   ·程序语言及思想第38-39页
   ·软件总体结构第39页
   ·软件界面设计第39-47页
     ·软件主界面第40页
     ·柴油机速度特性数据处理界面第40-41页
     ·液力变矩器数据处理界面第41-42页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计算界面第42-43页
     ·牵引性能计算界面第43-45页
     ·加速性能计算界面第45页
     ·柴油机万有特性数据处理界面第45-46页
     ·工作循环试验数据处理界面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装载机动力匹配性能预测及优化第48-77页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计算第48-59页
     ·柴油机速度特性第49-50页
     ·变矩器原始特性第50-51页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入特性计算第51-53页
     ·柴油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输出特性计算第53-59页
   ·装载机牵引性能计算第59-68页
     ·情况一(空载前进和切土)第60-62页
     ·情况二(掘起铲斗和卸料)第62-64页
     ·情况三(满载后退转向)第64-65页
     ·情况四(满载前进)第65-66页
     ·情况五(空载后退转向)第66-68页
     ·牵引性能计算小结第68页
   ·装载机加速性能计算第68-74页
     ·空载前进第68-71页
     ·满载后退转向第71-72页
     ·满载前进第72-73页
     ·空载后退转向第73-74页
     ·加速性能计算小结第74页
   ·装载机动力匹配的优化方案第74-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装载机路谱试验分析第77-93页
   ·装载机工作循环试验条件第78-79页
   ·装载机工作循环试验数据分析及处理第79-92页
     ·油泵扭矩消耗第79-81页
     ·柴油机工作状态第81-86页
     ·变速箱输出转速第86-88页
     ·工作循环时间及油耗第88-90页
     ·传动系其它参数的计算第90-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结论第93页
   ·展望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1-10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M的便携式医疗随访仪设计
下一篇:基于模糊可靠性的新型行星变速箱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