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建构--以公诉案件建立二元化量刑程序为视角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概述 | 第16-19页 |
第一节 定罪与量刑程序的界定 | 第16-17页 |
一、定罪与定罪程序的界定 | 第16页 |
二、量刑与量刑程序的界定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关系 | 第17-19页 |
一、定罪是量刑程序启动的前置程序 | 第17-18页 |
二、量刑程序是定罪目的实现的保障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我国量刑程序的基本状况 | 第19-27页 |
第一节 量刑立法依据缺失的法律现状 | 第19-22页 |
一、1996《刑事诉讼法》 | 第19-20页 |
二、新《刑事诉讼法》 | 第20页 |
三、有关量刑程序的指导性文件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定罪量刑合二为一的司法现状 | 第22-27页 |
一、问题剖析 | 第22-24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第三章 量刑程序独立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32页 |
第一节 量刑有别于定罪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一、目的和内容不同 | 第27-28页 |
二、基本原则不同 | 第28页 |
三、证明标准和规则不同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规避制度缺陷的现实需要 | 第29-30页 |
一、量刑证据对法官定罪产生影响 | 第29页 |
二、控方与辩方混合陷入尴尬境地 | 第29页 |
三、定罪量刑一体演变为以定罪为中心 | 第29页 |
四、秘密评议影响量刑公正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保障实体的程序价值 | 第30-32页 |
一、保障实体正义实现 | 第30-31页 |
二、保障量刑过程公正 | 第31页 |
三、有利于当事人及社会公众认同量刑结果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量刑程序的域外比较与借鉴 | 第32-48页 |
第一节 量刑程序模式概述 | 第32-37页 |
一、英美法系的分离模式 | 第32-34页 |
二、大陆法系的混合模式 | 第34-36页 |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我国量刑程序改革概况 | 第37-43页 |
一、相对独立模式 | 第38-42页 |
二、隔离模式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我国独立量刑程序建构的缺陷及可行性分析 | 第43-48页 |
一、相对独立程序不能规避混合量刑程序的缺陷 | 第43-44页 |
二、相对独立量刑程序司法实践效果不明显 | 第44-45页 |
三、在我国构建独立量刑程序具有可行性 | 第45-48页 |
第五章 构建我国独立量刑程序之构想 | 第48-55页 |
第一节 我国二元化量刑程序的设计 | 第48-50页 |
一、第一元—被告人认罪的量刑听证程序 | 第48页 |
二、第二元—被告人不认罪的定罪裁决与量刑听证程序 | 第48-50页 |
第二节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50-55页 |
一、案件分流机制 | 第50页 |
二、确立定罪量刑的二元证明标准和证据规则 | 第50-51页 |
三、社会调查报告 | 第51-52页 |
四、各方参与权 | 第52-53页 |
五、量刑听证程序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