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第10-14页 |
| ·嵌入式系统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嵌入式无损检测设备的迫切性 | 第12页 |
| ·主流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 第12-13页 |
| ·锚杆锚固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锚杆无损检测技术理论依据 | 第16-28页 |
| ·锚杆锚固技术的原理和功能 | 第16-17页 |
| ·锚杆功能与种类 | 第16-17页 |
| ·锚杆锚固缺陷类型 | 第17页 |
| ·锚杆无损检测原理 | 第17-21页 |
| ·无损检测技术 | 第17页 |
| ·锚杆锚固无损检测模型制作 | 第17-18页 |
| ·无损检测信号采集系统 | 第18-21页 |
| ·应力波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 第21-27页 |
| ·应力波的传播规律 | 第21-23页 |
| ·锚杆的波动方程 | 第23-24页 |
| ·应力波在锚杆中纵向振动方程 | 第24-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嵌入式无损检测系统整体设计 | 第28-35页 |
| ·嵌入式开发的原理及方法 | 第28-30页 |
| ·嵌入式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 第28-30页 |
|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优势 | 第30页 |
| ·嵌入式处理器的类型 | 第30-32页 |
| ·ARM 处理器简介 | 第30-31页 |
| ·S3C6410 处理器特性 | 第31-32页 |
|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第32-33页 |
|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35-45页 |
| ·系统电源电路 | 第35-36页 |
| ·系统板上及外围电压电路 | 第35-36页 |
| ·S3C6410ARM 核心部分供电电路 | 第36页 |
| ·系统存储电路 | 第36-39页 |
| ·系统内部存储器电路 | 第36-38页 |
| ·外部存储 SD 卡槽电路 | 第38-39页 |
| ·JTAG 接口电路 | 第39-40页 |
| ·A/D 转换电路 | 第40页 |
| ·LED 显示电路 | 第40-41页 |
| ·音频接口电路 | 第41-42页 |
| ·系统通信接口电路 | 第42-43页 |
| ·系统时钟与复位电路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 | 第45-55页 |
| ·Windows CE 体系结构 | 第45-46页 |
| ·Windows CE 6.0 嵌入式系统特点 | 第46-47页 |
| ·开发平台搭建 | 第47-50页 |
| ·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8 特性 | 第47-48页 |
| ·BSP 开发和移植 | 第48-49页 |
| ·利用 Platform Builder 生成系统镜像 | 第49-50页 |
| ·BootLoader 的开发 | 第50-52页 |
| ·Windows CE 系统移植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6章 锚杆无损检测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 第55-76页 |
| ·驱动程序开发 | 第55-56页 |
| ·Windows CE 流式设备驱动 | 第55-56页 |
| ·硬件电路串口驱动实现 | 第56页 |
| ·无损检测软件开发 | 第56-62页 |
| ·软件设计和编程语言选择 | 第57-58页 |
| ·锚杆无损检测软件各模块功能实现 | 第58-62页 |
| ·信号 FFT 分析 | 第62-69页 |
| ·FFT 变换原理 | 第62-64页 |
| ·FFT 分析波形显示 | 第64-68页 |
| ·FFT 分析的缺点 | 第68-69页 |
| ·改进的锚杆信号 FFT 分析方法 | 第69-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