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论文

基于GIS的衡阳盆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估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国内外研究趋势第12-13页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研究内容第13页
     ·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准备第15-19页
   ·区域位置与范围第15-16页
   ·数据源与预处理第16-19页
第三章 衡阳盆地生态脆弱性成因及特征分析第19-23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第19-20页
     ·植被退化第19页
     ·土壤退化第19页
     ·地表状况恶化第19-20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成因第20-23页
     ·区位因子第20页
     ·气候因子第20页
     ·地形因子第20-21页
     ·土壤因子与地表组成物质第21页
     ·社会因子第21-23页
第四章 衡阳盆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第23-43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第23-24页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第23页
     ·评价单元的确定第23页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分析第23-24页
   ·评价模型的建立第24-26页
     ·评价指标各因子权重的确定第24页
     ·数据的标准化第24-26页
     ·生态环境脆弱度的计算第26页
     ·评价标准的建立第26页
   ·衡阳盆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第26-40页
     ·衡阳盆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因子提取第26-31页
       ·地貌因子第26-27页
       ·气候因子第27-29页
       ·土壤因子第29-30页
       ·人类活动因子第30-31页
     ·全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第31-33页
     ·生态环境脆弱度及其地区差异第33-40页
       ·潜在脆弱度及其地区差异第33-36页
       ·现实脆弱度及其地区差异第36-40页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五章 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动态分析第43-57页
   ·全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动态分析第43-44页
   ·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动态分析第44-52页
   ·空间分析方法第52-55页
     ·空间分析方法原理第52-53页
     ·区域综合生态脆弱度变异分析第53-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57-59页
   ·论文的结论第57-58页
   ·问题与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致谢第63-64页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无网格法的变厚度薄板弯曲与自由振动研究
下一篇:基于GIS的鹅形山森林公园游览线路选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