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一、媒介环境学派概述 | 第13-16页 |
(一)理论溯源 | 第13-14页 |
(二)核心命题 | 第14-16页 |
二、作为环境的互联网 | 第16-23页 |
(一)作为感知环境的互联网 | 第16-18页 |
1.多种感官的同时卷入 | 第17页 |
2.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 | 第17-18页 |
3.高度的自主选择性 | 第18页 |
(二)作为符号环境的互联网 | 第18-20页 |
1.表征性占主导的媒介符号形式 | 第19-20页 |
2.多重符号环境的集合 | 第20页 |
(三)作为社会环境的互联网 | 第20-23页 |
1.互联网与其它媒介 | 第21页 |
2.互联网与信息时代 | 第21-23页 |
三、互联网的偏向及影响 | 第23-37页 |
(一)互联网的空间偏向及影响 | 第23-26页 |
1.知识的垄断与媒介帝国主义 | 第25页 |
2.技术的追慕与人文的失衡 | 第25-26页 |
(二)互联网的“全面延伸”偏向及影响 | 第26-29页 |
1.多感官卷入与娱乐性 | 第28页 |
2.浅度卷入与思考的缺失 | 第28-29页 |
3.多功能与功能的全面截除 | 第29页 |
(三)互联网的场景隔离与融合的偏向 | 第29-33页 |
1.打破信息壁垒和支持信息共享 | 第31-32页 |
2.社会化进程的加速 | 第32页 |
3.权威的下降和中区行为的出现 | 第32-33页 |
(四)互联网偏向的媒介人性化探究 | 第33-37页 |
1.波兹曼对电视文化的批判 | 第33-34页 |
2.互联网偏向的媒介人性化分析 | 第34-37页 |
四、对互联网时代媒介环境平衡的思考与展望 | 第37-40页 |
(一)媒介教育是实现媒介媒介环境平衡的思想基础 | 第37-38页 |
(二)媒体自身是实现媒介环境平衡的有效工具 | 第38页 |
(三)道德内涵及精神文明的强调是实现媒介环境平衡的重要保证 | 第38-39页 |
(四)各种媒介的互补及使用平衡是实现媒介环境平衡的根本途径 | 第39-40页 |
五、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