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研究问题介绍 | 第8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8-9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内容分析法 | 第9页 |
2.个案分析法 | 第9页 |
3.比较分析法 | 第9-10页 |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 第10-14页 |
(一) 网络舆情的内涵 | 第10-12页 |
1.舆情的历史渊源 | 第10-11页 |
2.网络舆情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 第12-14页 |
1.开放性 | 第12页 |
2.及时性 | 第12页 |
3.随意性 | 第12-13页 |
4.偏差性 | 第13-14页 |
二.网络热点舆情的形成分析 | 第14-28页 |
(一) 网络热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 第14-20页 |
1、 2007 年——2011 年五年间的热点事件 | 第14页 |
2、 网络热点舆情事件的类型 | 第14-18页 |
3、 网络热点事件的特点 | 第18页 |
4、 网络事件成为舆情热点的原因分析 | 第18-20页 |
(二) 以“郭美美事件”为例分析网络热点舆情的形成 | 第20-26页 |
1.“郭美美事件”发生始末 | 第20-25页 |
2.“郭美美事件”成为热点舆情事件的主要引发因素 | 第25-26页 |
(三) 网络事件中,政府干预舆情热点的方法和社会影响 | 第26-28页 |
三.政府对于热点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 | 第28-31页 |
(一) 建立并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管理 | 第28页 |
1.网络舆情等级 | 第28页 |
2.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 第28页 |
(二)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28-29页 |
1.发言人制度的积极意义 | 第28-29页 |
2.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三)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 第29-31页 |
四.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 第31-34页 |
(一) 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 | 第31-32页 |
1.网络舆情对于社会的积极影响 | 第31页 |
2.网络舆情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 第31-32页 |
(二) 政府的应对策略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后记 | 第36-3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