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7页 | 
| 文献综述 | 第17-53页 | 
| 1 国内外蚕豆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 2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3 本文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0-40页 | 
| ·油壶菌属真菌的研究 | 第20-22页 | 
| ·植物病害流行 | 第22-23页 | 
| ·植物病害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 第23-28页 | 
| ·植物病害的病理生理研究 | 第28-34页 | 
| ·植物病害进程中激素的研究 | 第28-32页 | 
| ·植物病害中抗氧化保护酶的研究 | 第32-34页 | 
| ·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 | 第34-40页 | 
|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 | 第34-35页 | 
| ·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组成结构 | 第35-36页 | 
| ·真菌核糖体DNA(rDNA)的进化特点 | 第36-37页 | 
| ·ITS序列分析及其应用 | 第37-40页 | 
|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 第40页 | 
| 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40-41页 | 
| 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53页 | 
| 第一章 蚕豆火肿病的症状学 | 第53-61页 | 
| 摘要 | 第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 2 结果 | 第53-58页 | 
| ·危害部位及症状特点 | 第53-58页 | 
| ·果荚上的疑似症状 | 第58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第二章 蚕豆火肿病的病原学 | 第61-79页 | 
| 摘要 | 第61-62页 | 
| 1 材料及方法 | 第62-66页 | 
| ·材料 | 第62页 | 
|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和种类鉴定 | 第62-63页 | 
|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63-66页 | 
| ·影响游动孢子囊萌发的环境因素 | 第63-64页 | 
| ·影响游动孢子活力的环境因素 | 第64-65页 | 
| ·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因子与存活力 | 第65-66页 | 
| ·病菌侵染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 第66页 | 
| ·蚕豆火肿病菌的寄主范围 | 第66页 | 
| 2 结果 | 第66-77页 | 
| ·病原菌的形态学 | 第66-70页 | 
|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70-75页 | 
| ·影响游动孢子囊萌发的环境因素 | 第70-72页 | 
| ·影响游动孢子活力的环境因素 | 第72-74页 | 
| ·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因子 | 第74-75页 | 
| ·病菌侵染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75-76页 | 
| ·蚕豆火肿病菌的寄主范围 | 第76-77页 | 
| 3 结论及讨论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 
| 第三章 蚕豆火肿病的发生规律 | 第79-91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1 方法 | 第79-82页 | 
| ·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发生危害情况调查 | 第79-80页 | 
| ·蚕豆火肿病的初侵染源研究 | 第80-81页 | 
| ·蚕豆火肿病在田间的再侵染及传播距离 | 第81页 | 
| ·蚕豆火肿病在田间的发生动态 | 第81页 | 
| ·栽培与耕作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 第81-82页 | 
| ·蚕豆品种对火肿病的抗性鉴定 | 第82页 | 
| ·蚕豆火肿病的传播风险研究 | 第82页 | 
| 2 结果 | 第82-88页 | 
| ·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发生危害情况 | 第82-84页 | 
| ·蚕豆火肿病的初侵染源 | 第84页 | 
| ·蚕豆火肿病在田间的再侵染及传播距离 | 第84-85页 | 
| ·蚕豆火肿病的田间动态 | 第85-86页 | 
| ·栽培与耕作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 第86-87页 | 
| ·蚕豆品种对火肿病的抗性评价结果 | 第87-88页 | 
| ·蚕豆火肿病传播风险的初步研究结果 | 第88页 | 
| 3 结论及讨论 | 第88-90页 | 
| ·蚕豆火肿病的发生与分布 | 第88-89页 | 
| ·蚕豆火肿病的病害循环特点 | 第89页 | 
| ·蚕豆火肿病传播的风险评估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1页 | 
| 第四章 蚕豆火肿病的组织病理学 | 第91-103页 | 
| 摘要 | 第91页 | 
| 1 材料及方法 | 第91-93页 | 
| ·材料 | 第91页 | 
| ·方法 | 第91-93页 | 
| ·表皮组织样本的制备 | 第92页 | 
| ·叶和茎的组织切片制备 | 第92页 | 
| ·样本的显微观察 | 第92-93页 | 
| 2 结果 | 第93-100页 | 
| ·叶片表皮组织的病理变化 | 第93-95页 | 
| ·茎表皮组织的病理变化 | 第95-97页 | 
| ·叶片的解剖结构变化 | 第97-98页 | 
| ·茎部横切的解剖结构 | 第98-100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 第五章 蚕豆火肿病的病理生理 | 第103-119页 | 
| 摘要 | 第103-10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 ·材料 | 第104页 | 
| ·受病蚕豆叶片组织中内源激素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04-105页 | 
| ·色谱条件 | 第105页 | 
|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第105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前处理 | 第105页 | 
| ·受病蚕豆叶片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105-10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106页 | 
| ·样品处理 | 第106页 | 
| ·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106-107页 | 
| 2 结果 | 第107-113页 | 
| ·内源激素测定的方法学和条件优化结果 | 第107-110页 | 
| ·蚕豆叶片病、健组织中5种植物激素的变化 | 第110-111页 | 
| ·病叶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 | 第111-113页 | 
| 3 结论及讨论 | 第113-117页 | 
| ·病程中的植物内源激素变化 | 第113-114页 | 
| ·病程中抗氧化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114-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19页 | 
| 第六章 野豌豆油壶菌的分子生物学 | 第119-136页 | 
| 摘要 | 第11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5页 | 
| ·试剂 | 第119-120页 | 
| ·仪器 | 第120页 | 
|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 第120-121页 | 
| ·溶液配制 | 第121页 | 
| ·野豌豆油壶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121-122页 | 
| ·野豌豆油壶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扩增 | 第122-124页 | 
|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122页 | 
| ·野豌豆油壶菌rDNA中ITS的PCR | 第122-123页 | 
| ·PCR产物的检测和测序 | 第123页 | 
| ·PCR产物的序列分析 | 第123-124页 | 
| ·野豌豆油壶菌ITS的多态性分析 | 第124页 | 
| ·野豌豆油壶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24-125页 | 
| 2 结果 | 第125-132页 | 
| ·真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125-126页 | 
| ·野豌豆油壶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126-129页 | 
| ·野豌豆油壶菌rDNA中ITS的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 第126-127页 | 
| ·PCR产物的序列比对 | 第127-129页 | 
| ·野豌豆油壶菌ITS的多态性分析 | 第129-130页 | 
| ·野豌豆油壶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30-132页 | 
| 3 结论及讨论 | 第132-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3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36-137页 |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