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的氛围营造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8-9页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相关概念 | 第10-11页 |
·纪念性景观 | 第10页 |
·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 | 第10-11页 |
·氛围、营造 | 第11页 |
·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心理学理论 | 第11页 |
·美学理论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2-14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页 |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氛围的认识、特点及营造 | 第14-24页 |
·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氛围的认识 | 第14-18页 |
·感知 | 第15-16页 |
·认知 | 第16-18页 |
·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氛围的特点 | 第18-19页 |
·刚性 | 第18-19页 |
·理性 | 第19页 |
·系统性 | 第19页 |
·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氛围的营造 | 第19-22页 |
·氛围营造的方式 | 第19-21页 |
·氛围营造的表达 | 第21-22页 |
·氛围营造的原则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感知层面上的氛围营造 | 第24-38页 |
·环境的烘托 | 第24-25页 |
·环境的选址 | 第24-25页 |
·环境的维护 | 第25页 |
·形体的使用 | 第25-28页 |
·简洁的几何形 | 第25-26页 |
·抽象的几何形 | 第26-27页 |
·有意味的几何形 | 第27页 |
·形体的隐与缺 | 第27-28页 |
·形体的主与次 | 第28页 |
·材质的使用 | 第28-29页 |
·色彩的使用 | 第29-30页 |
·色彩的心理营造氛围 | 第29-30页 |
·色彩的匹配营造氛围 | 第30页 |
·空间序列的使用 | 第30-32页 |
·层层递进式 | 第31页 |
·中心对称式 | 第31-32页 |
·组团式 | 第32页 |
·空间元素的使用 | 第32-37页 |
·光的使用 | 第33-34页 |
·水的使用 | 第34页 |
·火的使用 | 第34-35页 |
·声的使用 | 第35页 |
·植物的使用 | 第35-36页 |
·环境小品的使用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革命历史纪念性景观认知层面上的氛围营造 | 第38-44页 |
·时空的表达 | 第38-40页 |
·时代背景的表达 | 第38页 |
·地域背景的表达 | 第38-40页 |
·场景的再现 | 第40页 |
·文字的应用 | 第40-42页 |
·文字的表达 | 第41页 |
·数字的应用 | 第41-42页 |
·公众情感的注入 | 第42页 |
·构筑过程的公众参与 | 第42页 |
·参观过程的公众参与 | 第42页 |
·景观社会角色和人文特色的体现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西柏坡革命圣地景观氛围营造手法分析 | 第44-53页 |
·西柏坡概况简述 | 第44页 |
·西柏坡景区整体规划设计 | 第44页 |
·西柏坡革命圣地景观氛围营造分析 | 第44-52页 |
·感知层面上的氛围营造 | 第45-50页 |
·认知层面上的氛围营造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详细摘要 | 第56-57页 |
Abstract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