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滑坡防治及研究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历程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历程 | 第12-13页 |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滑坡与隧道相互作用问题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滑坡的成因及洞口段边坡体与隧道变形 | 第19-27页 |
·滑坡的成因 | 第19-23页 |
·滑坡的形成条件 | 第19-21页 |
·诱发滑动的因素 | 第21-23页 |
·隧道洞口边仰坡的特殊性 | 第23页 |
·隧道洞口边仰坡的变形 | 第23-25页 |
·平面破坏 | 第23-24页 |
·楔形破坏 | 第24页 |
·崩溃式破坏 | 第24页 |
·局部坍塌破坏 | 第24页 |
·堆塌式破坏 | 第24-25页 |
·滑坡地段的隧道变形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隧址区工程地质概况及滑坡变形机理 | 第27-33页 |
·隧道概况 | 第27页 |
·工程地质概况 | 第27-31页 |
·地形地貌 | 第28页 |
·地层岩性 | 第28-30页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3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页 |
·岩土体波速测试 | 第30-31页 |
·滑坡性质、变形原因及变形预测 | 第31-32页 |
·滑坡性质 | 第31页 |
·滑坡变形原因 | 第31-32页 |
·滑坡变形预测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滑坡的防治 | 第33-43页 |
·防治方案应考虑的基本要素 | 第33页 |
·防治原则 | 第33-35页 |
·滑坡防治的原则 | 第33-34页 |
·隧道进出口段滑坡变形防治原则 | 第34-35页 |
·常用防治措施 | 第35-38页 |
·治理措施简介 | 第35-37页 |
·隧道进出口的边坡变形防治 | 第37-38页 |
·阳坡里滑坡防治稳定性计算及防治 | 第38-42页 |
·坡体特征与计算方法 | 第38-39页 |
·滑动带抗剪指标反算及选取 | 第39页 |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 第39-40页 |
·防治工程设计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基于FLAC~(3D)的隧道洞口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43-78页 |
·FLAC~(3D)功能与特性简介 | 第43-47页 |
·FLAC~(3D)简介 | 第43页 |
·FLAC~(3D)求解流程 | 第43页 |
·FLAC~(3D)结构单元及应用 | 第43-47页 |
·数值模拟模型 | 第47-50页 |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47-48页 |
·隧道施工方式 | 第48-50页 |
·分析方法 | 第50页 |
·天然状态下隧道开挖模拟 | 第50-58页 |
·监测点及坡体位移分析 | 第50-54页 |
·坡体应力场规律分析 | 第54-55页 |
·典型剖面剪切应变分析 | 第55页 |
·初期支护位移及应力分析 | 第55-57页 |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57-58页 |
·注浆后隧道开挖模拟 | 第58-60页 |
·注浆后位移及应力分析 | 第58-60页 |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60页 |
·原设计预加固后隧道开挖模拟 | 第60-72页 |
·监测点及坡体位移分析 | 第60-66页 |
·坡体应力场规律分析 | 第66页 |
·典型剖面剪切应变分析 | 第66-67页 |
·初期支护位移及应力分析 | 第67-69页 |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69-70页 |
·支挡结构受力分析 | 第70-72页 |
·比选方案隧道开挖模拟 | 第72-76页 |
·比选方案选择依据 | 第72-73页 |
·比选方案设计 | 第73-74页 |
·坡体位移分析 | 第74-75页 |
·初期支护结构物应力及位移分析 | 第75-76页 |
·防治效果分析 | 第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主要结论 | 第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