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语表 | 第1-9页 |
第一部分 | 第9-32页 |
第一篇 研究内容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涉及11,051个研究对象的更新的Meta分析 | 第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文献检索 | 第10页 |
·纳入/排出标准 | 第10-11页 |
·数据提取 | 第11页 |
·统计分析 | 第11-12页 |
·研究结果 | 第12-15页 |
·纳入人群的一般资料 | 第12-13页 |
·研究特征 | 第13页 |
·数据结果的描述 | 第13页 |
·数据结果的拓展分析 | 第13-15页 |
·敏感分析 | 第15页 |
·讨论 | 第15-17页 |
·附图及附表 | 第17-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8页 |
中文摘要 | 第28-30页 |
Abstract | 第30-32页 |
第二部分 | 第32-85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32-47页 |
·体位性低血压 | 第32-41页 |
·体位性低血压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 第32-33页 |
·体位性低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 | 第33页 |
·体位性低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33-34页 |
·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 第34页 |
·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因 | 第34-38页 |
·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 第38页 |
·OH的预防与治疗 | 第38-41页 |
·多巴胺β羟化酶 | 第41-47页 |
·DBH的性质及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在动物及人体中血浆DBH的来源 | 第42页 |
·浆DBH活性作为反映交感神经功能的指标 | 第42-43页 |
·多巴胺β-羟化酶的结构、基因表达及功能 | 第43-47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多态性与体位性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第47-66页 |
·研究方法 | 第48-56页 |
·研究人群 | 第48-49页 |
·数据采集 | 第49-50页 |
·血压测量 | 第50-51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第51-52页 |
·基因分型 | 第52-5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6页 |
·结果 | 第56-58页 |
·研究人群的基线资料分析 | 第56-57页 |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1021C/T多态不同的基因型的临床资料分析 | 第57页 |
·多巴胺β羟化酶-1021C/T多态位点与体位性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多巴胺β羟化酶基因多态的三种不同的基因分型与体位性血压改变的相关性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总结 | 第61页 |
·附表 | 第6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2页 |
中文摘要 | 第82-83页 |
Abstract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创新点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