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唐代游艺与诗歌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绪论第15-27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15-20页
  一、 研究动机与目的第15-16页
  二、 研究文献综述第16-20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第20-22页
  一、 “游艺”与“游艺诗”第20-21页
  二、 研究范围第21-22页
 第三节 唐代游艺活动盛行的背景简述第22-27页
  一、 社会安定是游艺活动广泛开展的前提第22-23页
  二、 经济繁荣是游艺活动盛行的物质保障第23-24页
  三、 府兵制和武举制推动了游艺活动的发展第24-25页
  四、 文化的开放拓宽了游艺活动形式第25-27页
第一章 运动竞技游艺诗第27-65页
 第一节 射猎第27-45页
  一、 统治者的射猎活动第29-33页
  二、 文人的射猎诗第33-45页
 第二节 球戏第45-62页
  一、 蹴鞠第45-49页
  二、 马球第49-59页
  三、 其他第59-62页
 第三节 角抵第62-65页
第二章 休闲娱乐游艺诗第65-163页
 第一节 弈棋第65-85页
  一、 围棋第65-77页
  二、 弹棋第77-84页
  三、 象戏第84-85页
 第二节 博戏第85-99页
  一、 六博第88-91页
  二、 樗蒲第91-95页
  三、 双陆握槊与长行第95-99页
 第三节 乐舞第99-121页
  一、 剑器舞第101-102页
  二、 胡旋舞第102-104页
  三、 胡腾舞第104-105页
  四、 柘枝第105-107页
  五、 霓裳羽衣舞第107-114页
  六、 字舞第114-115页
  七、 马舞第115-118页
  八、 犀象舞第118-121页
 第四节 筵席宴飨之戏第121-133页
  一、 投壶第122-126页
  二、 藏钩第126-131页
  三、 射覆第131-133页
 第五节 斗鸡第133-143页
 第六节 技巧第143-151页
  一、 长竿戏(寻橦)第143-148页
  二、 绳技第148-151页
 第七节 小儿戏第151-163页
  一、 竹马戏第153-157页
  二、 纸鸢第157-160页
  三、 斗草第160-163页
第三章 岁时节令游艺诗第163-195页
 第一节 上元观灯拔河第163-176页
  一、 观灯第164-173页
  二、 拔河第173-176页
 第二节 寒食清明荡秋千第176-180页
 第三节 端午竞渡第180-186页
 第四节 重阳登高第186-195页
第四章 唐代游艺诗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意识第195-217页
 第一节 唐代游艺诗的艺术特色第195-210页
  一、 依附其他内容,点明主题第195-196页
  二、 巧用典故第196-201页
  三、 善用修辞方法第201-204页
  四、 生动鲜活的场面描写,形神兼备的写人状物第204-210页
 第二节 唐代游艺诗的审美意识第210-217页
  一、 刚健雄浑第210-211页
  二、 柔和绮丽第211-212页
  三、 闲雅宁静第212-213页
  四、 淡泊超脱第213-214页
  五、 沉郁悲凉第214-217页
第五章 唐代游艺诗所见游艺文化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关照第217-235页
 第一节 唐代游艺诗所见游艺文化第217-225页
  一、 娱乐性第217-219页
  二、 竞争性第219-221页
  三、 民俗性第221-223页
  四、 开放性第223-224页
  五、 创新性第224-225页
 第二节 唐代游艺诗对社会生活的关照第225-235页
  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第226-228页
  二、 文人尚武,进士击鞠第228-229页
  三、 浓妆淡抹,动静皆宜第229页
  四、 僧道趣俗,方外交通第229-231页
  五、 中外交流,互通有无第231-235页
结论第235-237页
参考文献第237-249页
附录第249-319页
导师简介第319-321页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321-323页
后记第323页

论文共3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氯沙坦逆转心室重构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民工”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