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型社会理念的滨水防洪区生态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滨水防洪区相关的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28页 |
·概念的内涵与界定 | 第15-16页 |
·两型社会 | 第15页 |
·滨水区 | 第15-16页 |
·防洪区 | 第16页 |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概况 | 第16-20页 |
·国内的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国外城市滨水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生态设计相关的理论与实践 | 第20-22页 |
·滨水区自然形成的理论 | 第20页 |
·生态设计的理论与内涵 | 第20-21页 |
·麦克哈格的生态设计思路 | 第21-22页 |
·滨水防洪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一河两岸平面化 | 第22页 |
·土地形态单一化 | 第22页 |
·生态概念模糊化 | 第22-23页 |
·滨水建设表面化 | 第23页 |
·视觉场所人工化 | 第23页 |
·交通组织片面化 | 第23页 |
·地方特色大众化 | 第23页 |
·防洪整治极端化 | 第23-25页 |
·滨水管理多元化 | 第25页 |
·滨水防洪区存在的问题解析 | 第25页 |
·滨水防洪区的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对环境、生态的分析与理解 | 第25-26页 |
·对功能、空间的要求与影响 | 第26页 |
·对传统、现代的融合与表达 | 第26页 |
·对亲水、人性的设计与追求 | 第26页 |
·对设施、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融合两型社会内涵的滨水防洪区生态设计 | 第28-41页 |
·两型社会的发展思路和要求 | 第28页 |
·国家两型社会的发展思路 | 第28页 |
·资源节约型的目标要求 | 第28页 |
·环境友好型的目标要求 | 第28页 |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市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指标 | 第28-30页 |
·生态规划理念的转变 | 第28-30页 |
·生态规划指标的确定 | 第30页 |
·滨水防洪区生态设计的具体策略 | 第30-35页 |
·滨水空间的营造 | 第30-31页 |
·生态廊道的建立 | 第31-32页 |
·河流湿地的恢复 | 第32-34页 |
·生态栖息地建设 | 第34-35页 |
·滨水防洪区生态设计的方法和模式构建 | 第35-40页 |
·河床生态化 | 第35-38页 |
·堤岸生态化 | 第38-39页 |
·材料生态化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长沙市潇湘南大道滨江风光带生态设计 | 第41-55页 |
·项目背景及概况 | 第41-43页 |
·现状特征分析 | 第42页 |
·景观资源分析 | 第42-43页 |
·总体构思 | 第43-44页 |
·设计目标 | 第43页 |
·规划理念 | 第43页 |
·总体规划布局 | 第43-44页 |
·总体设计原则 | 第44-46页 |
·确保防洪安全的原则 | 第44-45页 |
·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5-46页 |
·坚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观的原则 | 第46页 |
·两型社会理念的应用与设计 | 第46-51页 |
·植被种植节水设计 | 第46-47页 |
·道路系统节地设计 | 第47-48页 |
·建筑小品节能设计 | 第48-49页 |
·防洪工程节土设计 | 第49页 |
·能源材料低碳设计 | 第49-50页 |
·养护管理节力设计 | 第50-51页 |
·滨水防洪区的生态设计 | 第51-54页 |
·滨水生态设计 | 第51-52页 |
·防洪工程设计 | 第52页 |
·植被生态设计 | 第52-54页 |
·案例评价与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创新点 | 第56页 |
·滨水防洪区的生态设计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附图 | 第64-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