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养殖池塘溶氧收支平衡及关键影响因子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 ·引言 | 第13页 |
| ·溶氧的变化特点 | 第13-14页 |
| ·溶氧的日变化 | 第13-14页 |
| ·溶氧的季节变化 | 第14页 |
| ·溶氧的垂直变化 | 第14页 |
| ·溶氧的水平变化 | 第14页 |
| ·影响池塘溶氧变化的因素 | 第14-16页 |
| ·增氧因素 | 第14-15页 |
| ·光合作用 | 第14-15页 |
| ·人工增氧 | 第15页 |
| ·空气溶解 | 第15页 |
| ·耗氧因素 | 第15-16页 |
| ·水呼吸 | 第15-16页 |
| ·养殖动物呼吸 | 第16页 |
| ·底泥呼吸 | 第16页 |
| ·逸出耗氧 | 第16页 |
| ·溶氧对池塘水质、底质和养殖动物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溶氧对水质和底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溶氧对养殖动物的影响 | 第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 第二章:不同条件下草鱼养殖池塘溶氧收支平衡的研究 | 第19-3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 ·材料 | 第19-20页 |
| ·方法 | 第20-21页 |
| ·溶氧收入 | 第20页 |
| ·溶氧消耗 | 第20-21页 |
| ·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 ·空气溶解氧的测定 | 第22页 |
| ·各塘溶氧收支平衡 | 第22-25页 |
| ·天气对溶氧收支平衡的影响 | 第25-26页 |
| ·养殖密度对溶氧收支平衡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养殖模式对溶氧平衡的影响 | 第27页 |
| ·讨论 | 第27-31页 |
| ·空气溶解氧测定 | 第27-28页 |
| ·溶氧收支平衡 | 第28页 |
| ·天气对池塘溶氧收支平衡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密度对溶氧收支平衡的影响 | 第29页 |
| ·养殖模式对溶氧收支平衡的影响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草鱼池塘底泥耗氧率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4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2页 |
| ·试验地点和装置 | 第31页 |
| ·取样方法 | 第31-32页 |
| ·测定方法 | 第32页 |
| ·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因子筛选 | 第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 ·SOD 及其影响因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2-33页 |
| ·底泥呼吸耗氧率 | 第33页 |
| ·底泥耗氧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33-35页 |
| ·BP 神经网络分析 | 第35-37页 |
| ·模型建立 | 第35-36页 |
| ·模型验证与评价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40页 |
| ·池塘底泥耗氧率 | 第37页 |
| ·底泥耗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37-40页 |
| ·DO 对 SOD 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温度对 SOD 的影响 | 第38页 |
| ·SD 对 SOD 的影响 | 第38页 |
| ·pH 和 ORP 对 SOD 的影响 | 第38-39页 |
| ·BP 神经网络模型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温度、密度和溶氧浓度对草鱼耗氧率的影响 | 第40-46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 ·耗氧率的测定 | 第40页 |
| ·温度对耗氧率影响的测定 | 第40页 |
| ·密度对耗氧率影响的测定 | 第40-41页 |
| ·溶氧浓度对耗氧率影响的测定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 ·温度对草鱼耗氧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密度对草鱼耗氧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溶氧浓度对草鱼耗氧率的影响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6页 |
| ·温度对草鱼耗氧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密度对耗氧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溶氧浓度对草鱼耗氧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全文总结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 1: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