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路面高性能多孔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原材料选择与试验 | 第18-30页 |
| ·水泥 | 第18-21页 |
|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 第18页 |
| ·水泥初凝与终凝时间 | 第18-19页 |
| ·水泥安定性 | 第19页 |
| ·水泥胶砂强度检测 | 第19页 |
| ·细度 | 第19-21页 |
| ·水泥技术指标汇总 | 第21页 |
| ·集料 | 第21-23页 |
| ·压碎值 | 第21-22页 |
| ·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 第22页 |
| ·集料密度与吸水率 | 第22-23页 |
| ·集料筛分试验 | 第23页 |
| ·外掺材料和减水剂 | 第23-29页 |
| ·粉煤灰 | 第23-25页 |
| ·硅灰 | 第25-28页 |
| ·水泥与外掺材料级配(细度)对比分析 | 第28页 |
| ·减水剂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多孔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0-50页 |
| ·矿料级配 | 第30-36页 |
| ·初选级配 | 第30页 |
| ·强度 | 第30-32页 |
| ·孔隙率 | 第32-36页 |
| ·实测孔隙率 | 第33-34页 |
| ·有效孔隙率 | 第34-36页 |
| ·水灰比 | 第36-41页 |
| ·水泥浆裹覆试验 | 第36-38页 |
| ·混凝土强度及孔隙率 | 第38-41页 |
| ·灰集比 | 第41-44页 |
| ·灰集比计算值 | 第41-42页 |
| ·灰集比验证 | 第42-43页 |
| ·最佳级配验证 | 第43-44页 |
| ·室内成型方法 | 第44-48页 |
| ·搅拌工艺 | 第44页 |
| ·室内成型方法分类 | 第44-46页 |
| ·不同成型方法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多孔水泥混凝土外掺材料的选择 | 第50-72页 |
| ·粉煤灰对多孔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0-57页 |
| ·作用机理 | 第50-52页 |
| ·超量内掺粉煤灰 | 第52-56页 |
| ·外掺粉煤灰 | 第56-57页 |
| ·硅灰对多孔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57-63页 |
| ·作用机理 | 第57-60页 |
| ·内掺硅灰 | 第60-62页 |
| ·外掺硅灰 | 第62-63页 |
| ·复合双掺粉煤灰与硅灰对多孔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第63-67页 |
| ·复合双掺的意义 | 第63-64页 |
| ·复合內掺粉煤灰与硅灰 | 第64-65页 |
| ·复合外掺粉煤灰与硅灰 | 第65-67页 |
| ·添加外掺材料的多孔水泥混凝土强度试验 | 第67-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隧道路面力学分析 | 第72-94页 |
| ·引言 | 第72页 |
| ·计算模型和参数的确定 | 第72-73页 |
| ·隧道多孔混凝土路面结构 | 第72-73页 |
| ·计算荷载的确定 | 第73页 |
| ·隧道多孔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有限元力学分析 | 第73-92页 |
|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73-76页 |
| ·结合式面板力学分析 | 第76-82页 |
| ·结合式面板底面拉应力回归公式 | 第82-83页 |
| ·分离式面板力学分析 | 第83-88页 |
| ·分离式面板底面拉应力回归公式 | 第88-89页 |
| ·结合式面板与分离式面板结果比较 | 第89-91页 |
| ·结合式与分离式计算模型的选用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4-96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 ·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