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临床研究 | 第12-47页 |
| 1 研究目的及相关标准 | 第12-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诊断标准 | 第12-15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 第13-15页 |
|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 ·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 ·剔除标准 | 第16页 |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 ·设计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调查表 | 第16-17页 |
|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 ·一般情况 | 第17页 |
| ·体格检查 | 第17页 |
| ·实验室检查 | 第17-18页 |
| ·超声检查 | 第18页 |
|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第18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8-34页 |
|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 ·PCOS患者中医证型构成比 | 第18-20页 |
| ·一般情况 | 第20-25页 |
| ·年龄 | 第20-22页 |
| ·民族 | 第22页 |
| ·初潮年龄 | 第22页 |
| ·月经周期 | 第22-23页 |
| ·病程 | 第23-24页 |
| ·性生活史及生育情况 | 第24-25页 |
| ·家族史 | 第25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BMI、血清性激素、胰岛素、C肽水平比较 | 第25-34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BMI水平比较 | 第25-26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LH水平比较 | 第26-27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FSH水平比较 | 第27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LH/FSH水平比较 | 第27-28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E_2水平比较 | 第28-29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P水平比较 | 第29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T水平比较 | 第29-30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PRL水平比较 | 第30-31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INS水平比较 | 第31-33页 |
| ·PCOS四个中医证型组间C肽水平比较 | 第33-34页 |
| 4 讨论 | 第34-42页 |
| ·病因病机 | 第34-37页 |
| ·肾虚血瘀 | 第34-35页 |
| ·脾肾两虚兼痰湿 | 第35-36页 |
| ·肝经郁火 | 第36页 |
| ·肾阳虚 | 第36-37页 |
|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好发年龄 | 第37-38页 |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血清性激素、胰岛素、C肽之间的关系 | 第38-42页 |
| ·LH、LH/FSH与多囊卵巢综合征肾阳虚证的关系 | 第38-39页 |
| ·T、PRL与多囊卵巢综合征肝经郁火证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 ·BMI、INS、C-P与多囊卵巢综合征脾肾两虚兼痰湿证之间的关系 | 第40-42页 |
| 5. 结论 | 第42-43页 |
| ·PCOS患者以肾虚血瘀为主要病机 | 第42页 |
| ·PCO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BMI、LH、LH/FSH、T、PRL、INS、C肽指标存在差异 | 第42-43页 |
| 6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与临床用药经验 | 第43-45页 |
| ·病因病机 | 第43-44页 |
| ·治疗与调护 | 第44-45页 |
| 7 问题与展望 | 第45-47页 |
| ·存在问题 | 第45-46页 |
| ·今后展望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 综述 | 第51-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表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 附表2 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调查表 | 第67-69页 |
| 附表3 FERRIMAN—GALLWEY多毛评分表 | 第69-70页 |
| 附表4 痤疮评分表(PILLSBURY分级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