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 1 前言 | 第12-24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柑橘育种 | 第13-15页 |
| ·柑橘育种目标和成就 | 第13-14页 |
| ·柑橘的育种方法 | 第14-15页 |
| ·柑橘杂交育种 | 第15-17页 |
| ·杂交育种现状 | 第15-16页 |
| ·克服多胚问题的方法 | 第16-17页 |
| ·采用相对性状为显性者作父本 | 第16页 |
| ·采用单胚品种作母本 | 第16页 |
| ·胚抢救 | 第16-17页 |
| ·胚抢救技术 | 第17-21页 |
| ·胚抢救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17-18页 |
| ·胚抢救在柑橘上的应用 | 第18-19页 |
| ·胚抢救的影响因子 | 第19-21页 |
| ·胚抢救的时期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 ·不同树种和品种 | 第20-21页 |
| ·培养条件 | 第21页 |
| ·杂种后代的鉴定 | 第21-24页 |
| ·鉴定方法的类型 | 第21-23页 |
| ·分子标记在柑橘杂种鉴定上的应用 | 第23页 |
| ·柑橘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3-24页 |
|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25页 |
| ·有性杂交培育柑橘二倍体杂种群体 | 第24页 |
| ·有性杂交培育柑橘三倍体杂种群体 | 第24页 |
| ·不同杂交处理的马家柚和HB柚果实品质分析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柑橘有性杂交创造新种质 | 第25-41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31页 |
| ·花期授粉 | 第25-26页 |
| ·胚抢救 | 第26页 |
| ·胚的再生 | 第26页 |
| ·试管苗移栽 | 第26-27页 |
| ·成熟种子播种 | 第27页 |
| ·直接播种 | 第27页 |
| ·催芽播种 | 第27页 |
| ·小种子播种 | 第27页 |
| ·温室内幼苗移栽 | 第27页 |
| ·倍性测定 | 第27-28页 |
| ·SSR分子标记鉴定 | 第28-31页 |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8-29页 |
| ·SSR-PCR体系 | 第29页 |
| ·PAGE变性凝胶的制备 | 第29-30页 |
| ·电泳 | 第30页 |
| ·染色 | 第30-31页 |
| ·杂种后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1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31-37页 |
| ·座果率及成苗率 | 第31-32页 |
| ·后代小种子的多倍体检测 | 第32-33页 |
| ·马家柚三倍体的获得 | 第33-34页 |
| ·SSR鉴定有性杂种 | 第34-37页 |
| ·后代群体杂种鉴定 | 第34-36页 |
| ·“HB柚×江西无核椪柑”杂种群体与亲本的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 3 讨论 | 第37-41页 |
| ·杂交授粉 | 第37-38页 |
| ·柑橘三倍体育种 | 第38-39页 |
| ·后代群体的鉴定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杂交授粉影响马家柚和HB柚果实品质的研究 | 第41-4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1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 ·授粉 | 第41页 |
| ·品质测定 | 第41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41-45页 |
| ·马家柚果实品质的测定 | 第41-44页 |
| ·不同授粉处理对马家柚座果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授粉处理对马家柚外在品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授粉处理对马家柚内在品质的影响 | 第43-44页 |
| ·HB柚果实品质的测定 | 第44-45页 |
| ·不同处理对HB柚座果率及果实外在品质的影响 | 第44页 |
| ·不同处理对HB柚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 讨论 | 第45-47页 |
| ·不同授粉处理对马家柚座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授粉处理对HB柚座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图版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录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