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27页 |
·大肠杆菌的基本特性 | 第12-13页 |
·大肠杆菌的抗原特性 | 第13-14页 |
·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 第14-17页 |
·致病物质 | 第14-15页 |
·临床表现 | 第15-17页 |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历史 | 第17-18页 |
·喹诺酮类药物的种类及其抗菌作用 | 第18-21页 |
·环丙沙星 | 第18-19页 |
·诺氟沙星 | 第19页 |
·氧氟沙星 | 第19页 |
·恩诺沙星 | 第19页 |
·培氟沙星 | 第19-20页 |
·西他沙星 | 第20页 |
·加雷沙星 | 第20页 |
·贝西沙星 | 第20页 |
·安妥沙星 | 第20页 |
·Delafloxacin | 第20-21页 |
·非那沙星 | 第21页 |
·奈诺沙星 | 第21页 |
·奥泽沙星 | 第21页 |
·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 第21-22页 |
·喹诺酮类药物进入细胞的方式 | 第22页 |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 第22页 |
·耐药性机制 | 第22-25页 |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 第22-23页 |
·作用的靶分子——Ⅱ型拓扑异构酶变异 | 第23页 |
·主动外排 | 第23-24页 |
·质粒介导的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 | 第24-25页 |
·套式 PCR 简介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27-38页 |
·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QNRA、QNRB 和 QNRS 的流行性检测与克隆测序 | 第27-32页 |
·试验菌株和药敏质控菌株 | 第27页 |
·细菌生长培养基 | 第27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7页 |
·电泳缓冲液 | 第27页 |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第27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7页 |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27-28页 |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8-29页 |
·qnr 基因克隆测序 | 第29-32页 |
·qnrS 基因套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2-34页 |
·试验菌株和药敏质控菌株 | 第32页 |
·细菌生长培养基 | 第32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2页 |
·电泳缓冲液 | 第32页 |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第32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33页 |
·PCR 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3-34页 |
·阳性克隆序列测定 | 第34页 |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质粒的分离鉴定及其介导耐药性的比较 | 第34-38页 |
·试验菌株与受体菌 | 第34页 |
·供试药物及培养基 | 第34页 |
·耐药质粒提取 | 第34-35页 |
·耐药质粒的转化 | 第35-36页 |
·耐药质粒的耐药性比较 | 第36-38页 |
3 结果 | 第38-46页 |
·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QNRA、QNRB 和 QNRS 的流行性检测与克隆测序 | 第38-41页 |
·230 株大肠杆菌经 PCR 扩增的检测结果 | 第38-39页 |
·阳性产物克隆测序 | 第39-41页 |
·qnrS 基因套式 PCR 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喹诺酮类耐药质粒提取及耐药性比较 | 第42-46页 |
·试验 2.3.3 的耐药质粒提取结果 | 第42页 |
·质粒的耐药性比较 | 第42-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QNRA、QNRB 和 QNRS 的流行性检测与克隆测序 | 第46-47页 |
·QNRS 基因套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7页 |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质粒的分离鉴定及其介导耐药性比较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