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第一章 举证时限制度理论基础及价值分析 | 第9-14页 |
| 一、举证时限制度内涵 | 第9-10页 |
| 二、举证时限制度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 (一) 法律真实说 | 第10-11页 |
| (二) 程序安定理论 | 第11页 |
| (三) 诉讼经济原则 | 第11-12页 |
| 三、举证时限制度价值分析 | 第12-14页 |
| (一) 举证时限制度促进程序公正 | 第12-13页 |
| (二) 举证时限制度提高诉讼效率 | 第13页 |
| (三) 举证时限制度促进社会秩序和谐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两大法系举证时限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14-19页 |
| 一、两大法系举证时限制度概述 | 第14-17页 |
| (一) 美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概况 | 第14页 |
| (二) 英国举证时限制度概况 | 第14-15页 |
| (三) 德国举证时限制度概况 | 第15-16页 |
| (四) 法国举证时限制度概况 | 第16页 |
| (五) 日本举证时限制度概况 | 第16-17页 |
| 二、两大法系举证时限制度评析 | 第17-19页 |
| (一) 两大法系举证时限制度的比较 | 第17-18页 |
| (二) 两大法系举证时限制度对我国启示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立法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9-23页 |
| 一、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立法现状 | 第19-20页 |
| 二、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存在问题 | 第20-22页 |
| (一) 举证期限终期规定不合理 | 第20-21页 |
| (二) 逾期举证法律后果较严厉 | 第21页 |
| (三) “新的证据”的规定不完备 | 第21-22页 |
| (四) 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和反诉的提出期限规定不合理 | 第22页 |
| 三、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 (一) 举证时限制度法律价值的实现同传统的诉讼文化存在冲突 | 第22-23页 |
| (二) 举证时限制度缺乏统一法律规范 | 第23页 |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构思 | 第23-29页 |
| 一、完善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 (一) 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转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客观需要 | 第23页 |
| (二) 诉讼模式逐渐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 (三) 民事诉讼理念由实体公正转向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的具体体现 | 第24页 |
| 二、完善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具体构思 | 第24-29页 |
| (一) 举证期限终期规定的完善 | 第25-26页 |
| (二) 逾期举证法律后果的修正 | 第26-27页 |
| (三) 完善“新的证据”规定 | 第27-28页 |
| (四) 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和反诉的提出期限规定之完善 | 第28-29页 |
| 结语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个人简介 | 第33页 |